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江海蘋 通訊員 廈政法宣 圖/市委政法委提供) 近日,2021年上半年福建省各市、縣(區)平安“三率”調查測評結果出爐:廈門市群眾安全感率99.297%,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市六個區中,翔安區平安“三率”均排名第一。
記者從市委政法委獲悉,自2018年以來,全省群眾安全感率7次調查,廈門6次位居全省第一,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綜治考評第一。
殊榮的背后,是付出與堅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穩定,始終把平安建設作為廈門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幸福安樂的基本前提,聚焦建設最具安全感城市目標,大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著力提升治安防控水平,不斷深化“家安、路安、食安、業安、心安”等“五安”平安工程創建,開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專項整治,開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和平安海域創建專項行動,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全力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戰疫情,動員全市政法干警在居住社區、小區報到,積極參加“近鄰”黨建政法志愿服務,幫助群眾解決“身邊平安小事”,把點滴小平安匯聚成全市大平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安全感。
民警深入社區進行各類安全隱患排查,為平安廈門做貢獻,社區居民安全感倍增,見到社區民警像見到家人一樣親切。
聚焦“急難愁盼” 做好城市平安守護者
“生活在廈門,出行安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這樣平安的日子讓人覺得很踏實、很滿足!”來廈門十余載的市民楊美玲忍不住夸贊。一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廈門老百姓內心的真實感受。
曾幾何時,橫跨島外四區的交通大動脈海翔大道,每日通行大量的貨車,存在實線變道、搶道、占道等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周邊居民過馬路心有余悸,道路安全堪憂。
2017年始,我市連續三年開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專項整治工作,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前三年同比下降30.71%,下降幅度連續三年全省第一。新一輪專項整治啟動后,2021年上半年發生道路交通亡人事故數、死亡人數與第一輪專項整治(2017-2019年)同期平均數相比下降35.51%、38.39%。
針對海翔大道車輛不按道行駛違法亂象及事故多發突出問題,廈門市交警支隊啟用“云電警”系統,全天候自動精準查處交通違法行為。通過“云電警”視頻,可以清楚地看到,整治后的海翔大道交通情況改善效果顯著:雙向6車道的海翔大道通行秩序井然,貨車行駛在專用道上,不再“越矩”。
在集美、同安、翔安,交警部門還建設安裝3套交通“智能勸導員”及多套“電子哨兵”,多措并舉遏制島外交通事故多發態勢,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出行安全。此外,廈門交警還創新警務機制改革“網格+騎警”模式,提升“我為群眾辦實事”效率,做到交警站路上、群眾放心上。這是廈門政法系統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做好平安“守護者”的真實寫照。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匯聚力量護航平安廈門,辦好實事提升民生溫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以來,廈門市委政法委一心為民,圍繞民生熱點、治理難點、創新亮點,組織開展“推進廈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廈門智慧政法建設發展規劃”等8項年度重點課題調研,加快推進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出臺多項惠民舉措,從解決“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持續擦亮便民利民的平安底色。
今年大年初一,廈門交警堅守崗位,過往司機為其點贊。(資料圖)
4月8日,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中心接警員陳警官接到報警:廈門某公司財務人員曾先生被騙30萬元。陳警官與同事合作,第一時間幫助受害者止付30萬元。此時,距曾先生報警還不到10分鐘。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成為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問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以來,廈門警方不遺余力地推進反詐防騙工作,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精準預警、精確阻斷,不斷增強市民安全感。今年,全國公安機關打擊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召開,公安部推廣反詐“廈門經驗”。全市電信網絡詐騙刑事警情在去年同比逆勢下降24.96%的基礎上再降21.32%,成為全國少數幾個同比下降的地市之一。
隨著人們法治意識的提升,訴訟案件數量激增。面對難題,廈門法院建立“綠色通道”,升級“一站式”訴訟服務,實現12368訴服熱線“一號通辦”,大力提升涉民生、涉企業等特殊群體案件的辦理力度,以實際行動為群眾辦實事。市司法局設立中山路公益法律服務驛站,開展法律服務、法律咨詢等普法活動。廈門海事法院實現訴訟費交退全流程網上辦理。自2000年起,廈門市連續21年派出優秀政法干警近4000人次擔任學校綜治副校長,開展“平安護校”專項行動,工作情況多次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并全國推廣。
一條順暢的盲道、一份安全的食品、一個清澈的池塘……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卻是檢察官們眼中的大事。廈門市檢察機關創新公益訴訟檢察辦案機制,傾力守護群眾良好居住環境,助力社會治理。
除黑惡治亂象 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
廈門是一座充盈安全感的城市。鼓浪聽濤展紅旗,為民畫卷寫平安。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是這種人民至上的情懷,推動著平安廈門建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廈門以雷霆之勢席卷黑惡、如浩瀚春風滌蕩污濁,掃出朗朗乾坤,掃出清風正氣。
2018年12月,海滄區的老百姓在得知當地以顏小敏為首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團伙覆滅的消息,無不拍手稱快。該案是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廈門市首起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件,犯罪時間跨度大、案情復雜、社會影響大。
掃黑除惡是一場人民戰爭,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廈門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經過三年努力取得豐碩戰果,鏟除了擾亂基層秩序的“毒瘤”,制止了侵害群眾利益的“黑手”,清理了破壞營商環境的“亂源”,消除了荼毒網絡空間的“病毒”,疏通了制約平安建設的“堵點”,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年來,全市共打掉涉黑組織5個,涉惡犯罪集團78個,涉惡團伙13個,共立案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255件272人。去年6月,一舉成功打掉非法第四方支付平臺47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46人,涉案金額高達62.3億元,系福建省迄今為止打掉平臺、窩點和人數最多,涉及金額最大的網絡黑灰產業鏈。
“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拳之下,一個個黑惡勢力接連覆滅,真是大快人心!”看到社會治安、風氣和秩序明顯好轉,老百姓紛紛表示:城市更安全、生活更安樂了!
既要掃黑除惡,也要治亂創安。廈門市還圍繞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反映強烈的食、住、行、醫等方面存在的行業亂點亂象問題,以及老百姓最痛恨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新型違法犯罪,制訂“1+10+N”行業專項整治方案,對城市管理頑疾全面宣戰。三年來,全市共制定實施行業治理制度機制310項,開展行業專項整治千余次,立案查處違法行為萬余件。通過集中整治,社會治安、鄉村治理、市場流通等重點行業領域管理水平明顯加強。
2021年是掃黑除惡由專項斗爭轉入常態化斗爭的第一年,全市不斷鞏固提升專項斗爭成果,緊緊圍繞“六建”工作要求,堅持強化領導不松勁、保持聲勢不降溫、依法嚴懲不斷線、源頭治理不停歇、縱深推進不止步,對黑惡犯罪持續保持高壓態勢;聚焦源頭治理,動真除患清源固本,從源頭上切斷“亂生惡、惡生黑”的滋生鏈條,凈化轄區空間環境。
平安,是人民亙古不變的期盼,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廈門進程中,廈門將揚帆再起航,不斷鞏固專項斗爭成果,建立健全常態化掃黑除惡制度機制,真正實現掃黑除惡從“深挖根治”向“長效常治”的轉變,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我市搭建公共安全管理中心,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實時分析情報,及時發現、預警、評估與處置各類公共安全隱患和事件。
海防一體化 “平安防線”從陸地延伸到海上
2021年1月28日,廈門海事、海洋、港口、公安、海警等十多家單位,共同開展為期40天的2021年春運聯合巡航執法行動,對廈門主要航道、橋區水域、船舶錨地、重點涉水工程、海上休閑活動場所等重點水域開展全方位、零死角巡查,嚴厲打擊非法從事漁業捕撈生產,非營運性快艇、游艇、涉漁船舶違法載客,違反海上交通及港口航道安全等違法違規行為,嚴防境外疫情海上輸入。
廈門,地處東海之濱,與臺灣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和特區窗口作用十分重要。在平安建設中,廈門開展了很多有益探索,不僅把“平安網”從城市覆蓋到鄉村,從島內覆蓋到島外,還把“平安防線”從陸地延伸到海上,通過發揮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優勢,實施海防“城網融合”工程,加強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智慧海防”探索研究,提升廈門海域治理現代化水平,在246.8公里的海岸線上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多年來,廈門嚴格落實“黨委把方向”的各項工作要求,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海防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廈門海防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廈門海防一體化建設、“平安海域”創建等“廈門經驗”在全國推廣。
以創建“平安海域”為抓手,先行先試,探索出以“建”為牽引、以“打”為手段、以“防”為重點、以“創”為根本的“海防一體化”建設經驗,取得了良好成效。
如今,岸上、岸線、海上,各涉海單位執法力量有效聚合,筑牢立體化“海域平安防線”。在岸上,實施沿海鎮街負責人和派出所片區民警“雙岸長制”,加強源頭治理,落實“以岸制海”。在岸線,發動群防力量,全面強化港澳口、碼頭等重點部位、重要地段巡查,堵塞岸線漏洞。在海上,海洋綜合執法、海警、海事、港航執法等力量共同開展聯防聯控,形成打擊涉海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
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全市“海防人”與新冠疫情展開了一場較量。激活“一個專班”,市平安海域創建工作專班牽頭制定嚴防疫情海上輸入的工作方案,明確公安、海洋、海警等15家單位和六個區的17項任務措施,對提供有效線索并查實的給予5萬元至10萬元獎勵。盯住“三個關鍵”。出海時,市公安局牽頭加強岸線管控;海上作業時,嚴禁“三無”船舶出海作業,嚴禁出海船舶接觸境外人、船、物;回港后,對回港船舶和人員進行全面核查,落實“閉環管理”。8月16日開漁以來,全市出海漁業和鄉鎮船舶均做到宣傳教育、出海報備、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四個100%”,確保全市海上非法入境人員“零上岸”、疫情“零輸入”,構筑起從“國門”到“家門”的海上“平安防線”。
▲集美區檢察院組織人員前往僑英街道霞梧廣場開展普法宣傳。
科技賦能 依托“云端”助推市域治理現代化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為平安建設打開了更廣闊的前景。
合成反詐“云體系”,借助人工智能、云計算技術,構建大數據分析預警模型,精準預警被騙子盯上的潛在受害人;
建成市級雪亮資源庫,開放視頻圖像9萬路、分析服務57項,平均每天調用量達90萬次;
運用科技控海,依托市委政法委政法信息共享平臺“海防模塊”,匯聚涉海單位的平臺系統、視頻監控、涉海數據等信息,形成動態監測、靈敏感知、實時處置的“智慧防線”。
……
如今,科技賦能在平安廈門建設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廈門大力實施“智慧政法”戰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通過“云端”,實現智“惠”于民,推動平安廈門建設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今年以來,廈門市委政法委、市平安辦在福建省首創“平安星級小區”建設工作制度,并充分考慮基層實際,認定過程不限名額、不用申報、不填表格、不查臺賬、不搞驗收,而是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為全市小區做平安健康“體檢”,為深化基層平安建設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廈門探索”。
5月28日,我市對外發布了首批“五星級平安小區”名單,評選出729個“五星級平安小區”,占全市小區總數的31.9%。與眾不同的是,此次評定活動并不需要人工申報和評選,而是“請”大數據當“評委”。
“我們率先將大數據分析運用到評定工作中,研發出智能認定平安星級小區的‘一圖一碼一系統’,實時匯聚公安、檢察、法院、司法、信訪等部門可能影響群眾居住安全的案事件數據,自動對全市居住小區進行智能分析,形成綜合平安指數。指數越高,代表小區越平安。”廈門市平安辦工作人員介紹。
智慧管理,讓居民宜居更安居。通過大數據監測,不僅能發現影響群眾居住安全的個性問題,還可以精準發現全市住宅小區存在的影響群眾居住安全的共性問題,為確定區域性社會治安穩定突出問題通報整治點提供了重要依據,實現了問題的精準發現、精準整治。
為進一步幫助群眾解決“身邊平安小事”,市委政法委動員全市政法干警通過智能化方式在居住小區、社區報到,積極參加“近鄰”黨建志愿服務,參與基層平安建設,當平安創建先鋒、做基層治理表率。談起小區入選“五星級平安小區”,家住廈港街道鴻山新村小區的徐先生高興地說:“平時就覺得小區安全做得不錯,鄰里也很和諧,評定結果證實我們小區確實好。”
廈門市委政法委還積極探索大數據“智慧”助力疫情防控,“數戰數決”,助益社會發展和治理。
今年1月底,由市委政法委搭建的“廈門網格通”,其應用模塊“疫情防控”上線,聯合衛健委快速搭建了疫情防控社區摸排、核酸檢測提醒、入境隨訪統計等功能,將數據精準快速地推送至網格員手中。目前全市共有468個社區(占全市社區比例85%)、4894名網格員開通賬號使用,深受基層好評。網格員可通過該服務實時了解轄區內疫苗接種情況,由以往撒網式服務向精準化宣傳轉變,為此次利用大數據從容應對疫情防控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