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周建榮 實習生 洪雅冰)作為大陸對臺最前沿,廈門始終堅定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兩岸一家親”理念,充分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致力于對臺先行先試。2018年4月,廈門在全國率先貫徹落實中央“惠臺措施31條”,推出“惠臺60條”,為臺灣同胞在廈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作為廈門中心城區,同時也是備受臺商臺胞青睞的創業熱土和溫馨家園,思明區是如何貫徹落實廈門“惠臺60條”,推進兩岸融合的呢?讓我們跟隨思明區人大代表去看看。
實地調研認真傾聽
3月14日,思明區人大常委會駐會常委、科教僑臺工委委員和部分人大代表先后走訪廈門安寶醫院、鑫創業家臺灣青年創業基地、思明區筼筜街道官任社區和思明臺胞驛站官任聯誼點。代表們緊緊圍繞臺灣同胞在思明區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居住生活等方面的待遇同等化、便利化這一主題開展調研,深入了解“惠臺60條”在思明區的落實成效。
每到一站,代表們都認真與臺商臺胞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在廈生活、就業、創業的情況,詳細詢問他們遇到的問題,傾聽他們的聲音。黃秀惠代表還帶上了她履職專用的筆記本,將臺商臺胞們反映的問題和意見一一記錄下來。
深入思考出謀劃策
經過一上午行程緊湊、內容豐富的實地調研,代表們充分肯定思明區貫徹落實“惠臺60條”的積極成效。同時,代表們也對思明區如何進一步將“惠臺60條”落細落小展開思考。
黃秀惠代表建議,為臺企、臺胞在招人、就醫、學術交流等方面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蘇鳴代表認為,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廈門就是這個“第一家園”的“第一廳堂”,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思明區大有可為。李翠華代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模式很值得廈臺兩地參考借鑒。
聽取報告助推工作
3月29日,思明區第十七屆人大會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召開,聽取區人民政府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深化廈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臺60條”)工作情況報告。
區人大常委會認為,報告全面反映了思明區對臺工作概貌,亮點紛呈、重點突出、內容詳實,許多做法和經驗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了“思明經驗”,提供了“思明模式”。思明區在貫徹中央、省、市對臺惠臺政策上,領導到位、措施得力、成效顯著,得到臺胞臺屬的贊譽和好評。
區人大常委會建議,要加大惠臺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知曉率;要借政府職能轉變、放管服改革等,加大惠臺政策落地力度;要豐富交流形式,探索交流新路,推動醫療、教育、衛生、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尤其在臺灣具有較大優勢的集成電路、機器人制造、金融服務等領域,要推進產業對接,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