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2022年全國最美家庭名單揭曉,我市4戶家庭上榜。他們有的是一家三代扎根鄉村,化解鄰里糾紛、奮戰抗疫一線,助力家鄉建設發展的“全國五好家庭”;有的是寧愿掏光積蓄、讓子孫自食其力,也要捐資助學,為傳播德孝盡綿薄之力的“全國最美家庭”……本期家訪,記者走進兩戶上榜家庭,聚焦好榜樣,釋放“美”效應,講述上榜家庭的故事,帶您了解他們的優良家風家教。
關鍵詞 奉獻
五年捐資兩千萬
兒子卻在當司機
●出鏡家庭:全國最美家庭
陳青松,66歲,翔安區德孝教育促進會會長;妻子陳小寧、兒子陳自強
●地址 翔安區翔安北路
●心愿
發揮余熱,為家鄉做點事,為中華德孝精神的傳承貢獻一點力量。
“很多人問我,你爸爸那2000萬元給你點零頭,你還用得著這么辛苦?”近日,握著方向盤的陳自強,話突然多了起來,和此前在翔安區德孝教育促進會辦公室內,初見面時判若兩人。陳自強在郵政公司當駕駛員,剃個光頭,衣著樸素,很難讓人把他同“富二代”聯系在一起。
陳自強的父親陳青松,從蹬三輪車到開餐廳,再到辦廠創業,生意曾做得紅紅火火。不少人羨慕陳自強有這么一位父親,但只有陳自強自己知道,陳青松的兒子不好當。
父親扶貧助學,陳自強必須得跟著。湖南懷化、甘肅永靖……陡峭的山路一走就是幾個小時。陳青松給翔安幾所學校捐護眼燈、消毒燈,工人安裝時,陳自強也在場幫忙?!笆畮啄旮上聛?,我現在是啥雜活都能干點了?!标愖詮娦χf。
陳自強說,父親十幾年來向許多中小學校捐書,堅持每年評選嘉獎100位好學生、100位好媳婦……僅2011年至2016年這五年間,就捐出2000萬元。如今,父親已經退休,但他頂著壓力,掏光積蓄也要把德孝事業堅持到底,陳自強實在不理解。雖然不理解,但陳自強覺得,錢是父親打拼賺來的,怎么用是父親的事,而為人子女,給父母幫忙,為父親的心愿盡點力,是自己應該做的。
很快,記者抵達陳青松的住處,不是豪華別墅,沒有精致裝潢,陳青松每天休息的地方,就是這么一套普普通通的套房。妻子陳小寧把家里收拾得很整潔,見記者盯著電視柜上的合影,就笑著介紹:“那是我們的女兒,之前也很熱心公益,現在去外地上班了,還知道給她爸爸捐點工資呢?!?/p>
“幾乎每年春節,我們一家都去香山做義務交警?!标惽嗨烧页鲆恍﹫蠹?,上面刊登著他們參加公益活動的報道。陳青松說,自己能創業成功得益于國家的安定繁榮,退休后他就想為家鄉、為傳播德孝做點事。在他看來,人們講德孝,家庭就和諧,每個小家安居樂業,國家就能昌盛繁榮,反過來國家穩定,每個小家、每個人才能更好地發展。
陳青松說,他漸漸發現,做公益靠一個人單干是不行的,于是,家人和朋友也被他拉來幫忙了。“好在我這張老臉還管點用?!标惽嗨奢p拍臉頰笑著說,促進會里70多名會員就像家人一樣,不求回報地奉獻,此次“2022年全國最美家庭”實際上是評給德孝教育促進會整個大家庭的。
關鍵詞 傳承
一家三代扎根鄉村
小家庭傳遞大能量
●出鏡家庭:全國五好家庭
周麗琴,海滄區海滄街道后井村黨委委員、后井村婦聯主席;丈夫周建智、婆婆周亞留、兒子周寅
●地址 海滄區后井村衙里社
●心愿
繼續努力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同時希望將家風一直傳承下去。
“第一次獲得國家級榮譽,我們既激動又感動。”記者眼前的周麗琴留著一頭利落的短發,交談時總是笑容滿面。說起近日被全國婦聯表彰為“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時,她坦言,家里三代人都在基層工作,盡己所能為家鄉做貢獻,也是一種平凡的幸福。
周麗琴說,她和丈夫周建智是同村人,婆婆周亞留因為在鄉村盡職盡責地工作,獲得村民們的好評。2009年,周麗琴成為家中的第三代村干部,她當時下定決心,要以爺爺和婆婆為榜樣。“我在村里工作了幾十年,知道其中的艱辛,但她滿腔熱血,為此放棄了原本的高薪工作?!敝軄喠粽f,作為一名退休老黨員,她全力支持兒媳婦投身于鄉村工作。
周麗琴告訴記者:“婆婆為了讓早出晚歸的我沒有后顧之憂,總是將家里的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她還是我的‘軍師’?!苯衲昴瓿?,后井村推進征拆工作,隨之出現家庭財產糾紛?!坝行├先司梦绰撓档闹蹲踊驅O子都突然出現了,家里產生矛盾糾紛?!敝茺惽僬f,為了幫忙化解糾紛,得先理清村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同名同姓的村民,這時,她會向婆婆求助,婆婆總是耐心細致地講解給她聽。
“有時,我深夜接到疫情防控相關指令,需要立刻出門排查,我老公不放心我一個人出門,他總會陪著我?!敝茺惽僖贿呎f,一邊望向身旁的周建智。在周麗琴的影響下,丈夫和兒子也加入抗疫一線,他們身穿紅馬甲、手持測溫槍,在核酸檢測點當志愿者的場景屢見不鮮。
“良好家風,身教勝于言傳?!痹谥茺惽倏磥?,正是因為家里三代人都積極主動參與村里公共事務,兒子周寅去年大學畢業之后,放棄前往大城市工作,而選擇返鄉加入街道衛計辦。
“從小耳濡目染,應該為家鄉奉獻力量,我也想成為其中一員?!敝芤f,一家人其樂融融、溫馨和睦,希望自己也能接好“接力棒”,將家風傳承下去。(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