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蘇麗娜 通訊員 葉頎頎)日前,廈門市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著力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挖掘優質后備企業資源,進一步加強企業精準服務,減輕上市工作成本,推動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強做大。
記者從市金融監管局了解到,《若干措施》是近期我市密集出臺的綠色金融、企業上市、政府性融資擔保等系列金融政策“組合拳”之一,貫徹了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助力發揮上市公司“穩經濟、促發展”的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1年我市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2家,總數已達99家,位居全省第一;截至去年12月30日,我市市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達254家。
廣覆蓋
擴大后備企業獎勵面
根據《若干措施》規定,對企業上市獎勵前移至股改,對入選上市后備并在當年完成股改的企業獎勵50萬元;后備企業因改制上市將盈余公積、資本公積、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的,按照轉增股本規模最高可享受150萬元的獎勵。
對企業在上市申請階段,進入廈門證監局輔導備案、獲中國證監會或證券交易所正式受理的,分別獎勵50萬元和100萬元;企業掛牌新三板的,獎勵30萬元。企業上市后將募集資金的40%(含)投向本市后,還可按照融資金額最高給予一次性獎勵15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有關獎勵事項將推廣“免申即享”模式,提升企業對政策的獲得感。
全方位
優化上市融資環境
近年來,滬深交易所與我市建立戰略合作,均在廈門設立了服務基地。《若干措施》提出,將依托交易所服務基地設立“企業服務日”“資本班”等活動,加強企業政策輔導,大力挖掘“專精特新”企業、國有企業等上市資源,建立數據庫,對企業實施分層分類管理,提供精準服務。
此外,我市還將面向企業加強優質金融供給,組織銀行、證券公司、地方金控集團、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區域股權市場及各類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資本市場服務。
聚合力
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若干措施》提出,推動上市公司突出主業做強核心業務,支持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市值管理機制;在開展市場化并購重組、實施股權激勵和引進人才過程中,可按照稅法規定依法對涉及的有關不動產、土地使用權轉讓行為不征收增值稅,對科研啟動經費、引才補貼等相關費用進行稅前扣除。
針對上市公司存在的股權質押、流動性風險等突出問題,《若干措施》提出將發揮紓困基金、應急還貸資金等作用進行防范化解;加強地方金融糾紛調解中心與金融司法協同中心、國際金融仲裁中心等平臺聯動,建立調裁訴一體化資本市場糾紛解決機制,優化資本市場法治環境。同時,加強對上市公司、后備企業不實報道和虛假新聞的整治,構建企業上市良好輿論生態。
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貫徹落實《若干措施》有關工作部署,把握國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機遇,會同各有關部門對企業上市融資予以“綠色通道”服務,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助力我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