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為非公企業廣建黨群活動服務場所——
有了陣地,黨員活動不再愁

廈門市海滄區黨群服務中心內舉辦“共同締造 黨建引領”知識競賽。
資料照片
制圖:宋 嵩
隨著非公企業的不斷發展,非公企業黨組織的覆蓋面也不斷擴大,但由于經費以及活動場所的限制,“有組織,沒活動;有活動,沒場所”的現象在非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
有活力就得有活動,有活動首先得有陣地。近年來,福建廈門市為非公企業廣建黨群活動服務場所,并對如何進行有效利用及管理維護作了探索。
——編 者
有組織,還得有陣地
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廈門市共有非公企業1.9萬多家,非公經濟總量約占全市經濟總量80%。截至目前,廈門全市已建立非公企業黨組織3584個,覆蓋企業13563家,全市大中小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達七成多。
黨組織覆蓋率提升了,黨組織活動如何有效開展?廈門的現實問題是,1.9萬家非公企業中規模以下企業有1.7萬家,廈門寸土寸金,有些中小企業自身辦公場所都十分有限,更談不上拿出專門地方開展黨組織活動。
廈門市委組織部長、市委非公企業工委書記陳秋雄說:“由于活動場所受限,‘有組織,沒活動;有活動,沒場所’的現象在中小企業還相當程度地存在,這就造成黨組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黨員學習時間難以保證,黨員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平臺,黨組織的凝聚力難以發揮。”
為保證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活動的正常化、規范化,廈門舍得花錢,建立起多層次的黨組織活動陣地。于是,統一標準要求的首批10個“市級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陸續建立起來。
各活動中心按照“七室兩統一”的標準建立,設有會議室、工作室、展示室、電腦室、閱覽室、談心室、健身室,活動中心統一命名、統一標識,實際使用面積不小于1500平方米,同時,各活動中心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特色活動場所。此外,廈門還整合街道、社區活動中心,向周邊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群眾免費開放。
除了組織出面建,廈門還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自建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目前,已有美亞柏科、林德叉車、正新橡膠等近百家不同類型非公企業建立了企業內部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
依靠財政籌資建、支持企業自己建,廈門現已初步形成大小有序、錯落有致、輻射面廣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陣地群分布格局。
“按單下菜”,讓陣地管用實用
活動陣地建立后,關鍵還得有效利用,否則就成了擺設。廈門市級各活動中心結合各自區位及周圍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特點,“按單下菜”,對各功能區進行個性化設計,提升活動中心的實用性。
在市人才服務中心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內,有一個能容納140人左右的多功能培訓室,每月第二個星期二晚上7點,培訓室定期開辦“黨員夜校”,座無虛席。
在廈門,黨組織掛靠在市人才服務中心的流動黨員共有3000余名,“與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相比,這些非公企業內的流動黨員高度分散,學習場地、學習時間、學習資料、所需經費難以保障。”廈門人才服務中心直屬黨委書記程常建說。為此,中心開辦“菜單式”選學的“黨員夜校”。培訓前,夜校請參訓黨員填寫《黨員夜校問卷調查表》,調查表請黨員“下單”,請黨員自選學習時間、學習課程,中心根據黨員需求“照單選料”,籌劃培訓課程。上完夜校后,中心還請黨員填寫《黨員夜校學習反饋表》,對夜校進行考評。
截至目前,“黨員夜校”已舉辦75期,累計有8000多人次參加。在5月6日以《快樂工作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夜校反饋表中,可以看到,該期綜合好評率達95.38%,黨員李金德在自己的反饋表中對本期夜校打了滿分,但他希望夜校的桌子能大些,“方便記筆記”。
廈門市湖里區的黨員王小平經常光顧位于殿前街道的一棟六層小樓,這棟小樓的3至6層為湖里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功能齊全。“中心設計得好,動靜結合,如果想修身養性,我就會去5樓,那里有棋牌室、書畫室、臺球室、聲樂培訓室,還有專業老師定期上課,在那里我交了好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王小平說,“如果想要鍛煉身體,我就會去3樓打乒乓球或者跑步,這里全部免費呢。”
部分有實力的非公企業,也結合自身特點設計黨群活動服務中心。走進主攻電子數據取證的高科技民營企業美亞柏科,會被一大片“綠海”吸引,只要是公司的空地、走道,都種滿了綠植,在公司頂樓,更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這些都是公司董事長劉祥南專門設計的“黨群綠色行動基地”,公司的3個黨支部,有各自的責任區,由黨員負責綠植的養護。
廈門市各類黨群活動服務中心的建立,讓許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我們企業本來就小,也沒有專門的黨員活動場所,甚至連個轉正宣誓的地方都沒有。”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服務公司黨支部書記黃博說,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建起來后,開展黨組織活動正常化了。
有效管護,讓陣地持續運行
活動中心建起來了,運轉起來了,如何管理好,也是個難題。“市級活動中心大的有2000多平方米,設備健全,可管理人員卻相對缺乏。就拿湖里區來說,2814平方米的活動場所,專職管理人員才4名。”市委非公企業工委副書記曾麗娟介紹,在專職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對活動中心進行有效管理,各活動中心也進行了探索。
海滄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面積有1600平方米,截至目前,中心累計舉辦各類活動70多場次,平均每月舉辦活動10余次。活動舉辦得有條不紊,可專職的管理人員僅2名。如何做到?創新管理模式!對中心的管理,海滄區采取“組織部門監管+企業參與運作+義工志愿服務”的模式。
“來活動中心舉辦活動的單位多,為了更好地協調,舉辦大型活動前,我們會請活動舉辦單位填寫活動服務中心申請預約單,說明活動內容、活動時間、參加人數。”海滄區非公企業黨建活動中心主任潘素瑾說,活動結束后,中心還對活動內容作記錄,并附上活動照片,中心2名專職管理人員負責公共設施的安全保障、音響控制及活動秩序維持等日常管理。
同時,海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還成立同駐共建理事會,周邊13家企業也加入進來,參與管理、服務。為解決黨群中心開放時間和企業員工上班時間沖突的問題,中心還招募黨員義工,提供延時服務。目前,中心已招募到黨員義工、志愿者等30余人,中心工作日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9時30分,周末上、下午對外開放。
非公企業也有管理活動中心的“法子”。正新橡膠公司黨組織成立了一支由14名黨員組成的志愿管理隊伍,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德資企業林德叉車公司對黨員進行積分管理,安排值日表,市場部產品營銷專員第二支部組織委員林建英專門負責健身房的管理維護,“我平時喜歡健身,就選擇了這個崗位,做志愿者的同時發現了身邊好多同事和自己有相同的興趣愛好。”
“黨群活動服務中心作為公益性活動場所,必須加以管理和維護,才能保障其持續運行。”廈門市委非公企業工委辦公室副主任吳揚帆說,針對各類黨群活動中心的自身特點,對各活動中心的管理模式還將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