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
治理“餐桌污染”,環節多、鏈條長、牽涉地域廣,監管難度大。然而中央有決心,有對策。在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食品安全關系中華民族未來,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考驗,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來,我市遵照上級部門的要求和部署,結合實際,積極推進“放心食品工程”建設,創新監管模式,摸索出“四小模式”、“正反兩面現場觀摩”、“痕跡化”管理模式、“三航四零五制”等方式,寓監管于服務。
去年,農業部對我市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各項結果居全國領先水平。而此次國務院和福建省將廈門市作為總結推廣全省治理“餐桌污染”經驗的示范城市召開現場會,更是對我市工作的鼓勵與鞭策。
治理“餐桌污染”是一場持久性的綜合戰役,對食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環節實施全鏈條無縫監管,要做的事還有許多。廈門正好借本次現場會之際,汲取各方經驗,向兄弟城市多取經,取好經,進一步健全機制、嚴格標準、強化問責,做到監管不推脫,不懈怠,不缺位。惟其如此,才能讓問題食品不敢冒頭,讓“餐桌污染”無處藏身,讓廣大民眾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