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新詞叫“副業剛需”。最近一段時間網上對此有種直白的解釋,說搞副業是“30歲后成年人該有的自覺”。(9月18日《中國青年報》)
一些搞副業的人自稱“兩棲青年”,強調他們和前兩年流行的“斜杠青年”大不一樣。“斜杠青年”擁有一份穩定的主業,更強調主副業的主次感、平衡感;“兩棲青年”不滿意單一職業的工作模式,擁有多重、平行的職業,這么看起來,“兩棲青年”貌似更多能更強悍,獲得更多收入、更多羨慕也就理所當然。
誠然,主業做得順順利利,還能在業余時間發展一份副業,既有一份穩定的主業收入,還能有副業的“小確幸”,那當然很爽。那些身兼二職,橫跨兩行業,還能風生水起的人早被奉為成功人士,成為不少人效仿、熱捧的“偶像”。于是更多的人投進來,期望職業“B計劃”不僅能給他帶來高于主業收入數倍的真金白銀,還能穩坐“兩棲市場”,笑看風云。
有關數據被反復引用:比如有人說目前國內“兩棲青年”超過8000萬人,其中24-28歲人群占比達到一半;然而,該數據來自何處,是否真實權威,鮮有人打個問號。要知道真正主業成功的人都是忙忙碌碌,加班加點的,如果副業收入能夠超出主業,那是主業太閑散,還是主人公太“超能”?否則如果每天忙到凌晨兩三點,早上頂著熊貓眼再去上班,這樣的副業,是得還是失?
無論是“副業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硬性需求”,還是“你長大了,該找一份副業了”都是在販賣職業焦慮,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那種厲聲恐嚇不同,“坐在你對面的同事,下班后可能是某某店的小姐姐”,“副業剛需”用一種“吳儂軟語”絮絮叨叨,喚起“尋找一份副業”的當務之急,以及被時代拋棄的扎心恐慌。
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兩棲青年”,搞副業的原因很簡單:提高收入。而真正在大力鼓吹“副業剛需”的人其實也與收入緊密相關:要么用“驚悚”的標題如“實現副業收入多少萬”來吸引你點擊他的文章,而點擊率與曝光率早已可以轉換為“現金流量”;要么,會神神秘秘、欲語還休地告訴你什么副業可以輕松賺大錢,“想知道就來聽老師的課,99元優惠價,名額有限哦”,你若輕信,就已經為“副業剛需”交了學費,幫助他人成就了“副業”。
當今世界,物質豐富,思想多元,百舸爭流。而認清目標,準確定位,擁有健康的身體、理性的思維以及笑對各種得失苦樂的堅毅,才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真正“剛需”。
一言以蔽之,“副業成為剛需”聽聽可以,適當參考也行,但太認真的話你就先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