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8月11日訊(海峽同城化特別報道小組記者 易福進 許蔚涵 宋軍營)類似思明區在同安打造“思明園”的合作共建模式,擬在廈、漳、泉推廣,由三市聯合共建產業園區。
“到今年底,合作園區和重點產業共建區方案,將初步形成。”來自廈、漳、泉有關方面的綜合消息顯示,目前三市正抓緊方案對接、規劃探索。
在各自的GDP考量、城市競爭壓力面前,廈漳泉正嘗試通過共建園區、利益共享,打造跨市域的產業鏈、產業集群與產業地帶,避免同質競爭、合謀共同市場。
項目解碼
三市擬共建“產業園”
早上在廈門的總部開會,開完會趕到漳州工廠,再回廈門。
從事納米海綿研發、生產、銷售的廈門思航納米科技公司老總林柒建,對如此“兩地分居”的經營節奏不再覺得有負擔。
“高密度納米海綿生產,對廠房要求比較高,要五米多高,一般要自己建廠房。”林柒建坦言,公司剛起步,要在廈門拿地建廠比較難;而要吸引人才、市場,又離不開廈門,最后選擇“前店后廠”方案——— 總部設在廈門,生產基地設在漳州。
類似這種 “廈門為前店,漳泉為后廠”的區域分工,在此次廈漳泉黨政聯席會議上,有了新的突破思路——— 共建、共享。
“以制造業為突破口,探索建立三市制造業合作園區和重點產業共建區。”一參會官員向導報記者表示,以原來一開始強調分工容易產生隔閡不同,這次倡導的制造業“融合發展機制”,首先強調的是融合、共建。
在共建模式的前提下,上述知情官員透露,三地再在產業上進行分工,比如廈門的光電顯示、廈漳的半導體照明、泉州的微波通信等國家級產業園區及泉州的光伏、漳州光電等特色產業園區。
對此,廈門大學教授、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唐禮智表示,在三市的交會地帶,設立這樣的產業園,建立稅收等利益共享模式,可降低原來產業合作難的尷尬。
唐禮智表示,其實,不僅在廈門,在泉州也有類似的區區(縣)成功合作經驗,這次只不過是拓展到“市與市”。
為他人產業帶“添磚加瓦”
同時,三市間相互“添磚加瓦”,也提上日程。
就像一度成為廈門支柱產業的“石化”,在廈門進行產業調整后,廈門“十二五”規劃擬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規劃中,“石化”不再榜上有名。
而在漳州,以古雷石化產業基地為龍頭的石化產業,將成為未來漳州經濟的重要支撐。
類似這樣三市間的“一退一進”、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現象,可望進一步延伸。“經過多年的發展,三市都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重點產業,而在同城化進程中,其它市要做的,就是要推動重點產業對接,共同打造完成的產業鏈。”有關專家解讀,就是在承認他市優勢產業集群的基礎上,三市間相互“添磚加瓦”。
聯合招商引入“臺資”
與上述如何 “分錢”不同,三市如何共同去“找錢”(即聯合招商),亦至關重要。而其中,聯合承接對臺產業轉移,被外界更為看好。
目前,廈、漳、泉都有各自特色的臺商投資區,也都把承接臺灣的產業轉移作為自身的招商重點。
“我們沒對哪個城市有特別的偏好,關鍵是選擇適合公司的發展土壤。”漳州市臺商協會副會長羅青興表示,廈、漳、泉聯合招商,更有利于承接對臺產業轉移。
在羅青興看來,有的臺商已經覺得,在“廈門開公司,漳州、泉州也要有一家”才叫完整。
事實也是如此,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黃如旭在廈門、漳州都有工廠,漳州市臺商協會會長廖萬隆,在廈漳也都有工廠。臺商在廈、漳、泉三地分別設廠的現象,不在少數。
“金三角,有獨到的優勢,就是對臺,廈泉漳城市地區的土地資源、人才、資本等加以整合,將可更有效承接對臺產業轉移。”羅青興如此認為。
導報記者獲悉,目前包括共建產業園區、分工培育重點產業集群以及聯合招商方面,三市經貿部門等正在聯合協商初擬方案,料在今年年底有望初步形成共識。
專家解讀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唐禮智教授
不能預設立場,不能不讓競爭
產業同城化,核心是形成“融合、競合”的產業結構,而不是要“單合”,也就是說,最終是要形成有序的良性競爭,減少內耗,而不是“不讓競爭”。
在唐禮智看來,以往一談到廈漳泉產業合作,一開始太過強調產業分工,誰去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誰來做第三產業,最終帶來障礙;而未來的同城化中,不能預設立場,要依靠企業的市場選擇、倒推機制來推動,最后漸漸形成各自優勢的產業帶,最終把金三角的整體實力顯現出來。
同時唐教授建議,在這一進程中,要走政府搭臺引導、企業唱戲推動的路子,比如先推動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要素市場整合,企業從中受益,自然跟著“同城化”。
漳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 郭偉琳副主任
主角是產業鏈上的企業
廈漳兩地可以首先在石化項目和汽車產業上進行合作,譬如廈門翔鷺和古雷的項目,合作起來自然水到渠成。
目前省經貿委確定的三地合作是裝備機械制造,但事實上,早在五六年前,廈漳泉三地已開始經濟合作。
發展到現在,從縱深上看,產業合作方向進一步明確,如廈漳兩地聯合共建的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從廣度上看,多方位開展社會科技協作及產學研科技協作。
接下來,三地之間的經貿合作,政府仍只起搭橋作用,主角還是一條產業鏈的上下層企業,就以汽車產業為例,漳州作為零部件的生產基地,這樣可以節省人工、倉儲成本;廈門則以出口銷售為主,這樣的合作就是雙贏。
泉州區域經濟研究專家方池雄
泉州主動一體化不會吃虧
積極主動采取一體化,對泉州來說不會處于弱勢或吃虧地位。泉州富有活力的民營經濟、品牌的狼群效應以及產業結構升級都需要廈漳泉一體化這個大空間。
廈漳泉城市一體化可以看到的好處首先是“人才共享”。目前的狀況是廈門人才濟濟,而泉州人才缺失,泉州市環境不如廈門好,人才不愿來。一體化后,人才的檔案關系、所屬單位都在廈門,即使他到泉州工作,拿的是廈門薪水,享受的是廈門待遇。
其次,對于泉州“滿天星”一樣的大小企業來說,實現“物流廈門”是他們的期待。一體化后,可能會使 “泉州制造”的外運節省開支、減少手續、快速通關。
廈漳泉成為 “一家人”后,可以在廈門招商,泉州、漳州落地,廈門可避免用地緊張、產業鏈不全的尷尬。
同城差距
1.土地 “千”與“萬”的差距
沒有相當實力的企業,要在廈門設廠、拿地,有點難。
且不說廈門已把招商目標定位為“世界五百強”、“中國五百強”以及各行業的巨頭,按照廈門市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黃先志的說法,廈門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扣除“有主”地和山地,其實已囊中羞澀。
而相比之下,漳州、泉州轄區面積均上萬平方公里,可供支配的空間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你要發展制造業,沒有地,要建‘空中樓閣’?”黃先志說。
2.城市配套的差距
“你要開一個訂貨會,經銷商從全國各地趕來,交通配套、會展配套、酒店配套,缺一不可。”一泉州品牌企業的企劃經理向導報記者坦言,廈、漳、泉比較下來,經銷商更愿意呆在廈門。
一在燦坤公司工作的高管表示,燦坤漳州的貨物要出口,選擇的是廈門港,而不是漳州港,“與廈門更近,運到廈門也更便捷”。
在海、陸、空的物流配套上,廈門的全國性網絡已初步成型,而漳州、泉州,更多還停留在區域性。
同樣,這在人才配套方面,廈門有一定的優勢。“先不說廈門有廈大、集大、相關研發機構提供人才支撐,要想引進一些國際化人才,他們也往往首選廈門。”上述企業經理表示,這就難怪一些泉州品牌企業不得不來廈門設總部了。
3.制造業產業鏈差距
在廈、漳、泉的制造業中,又尤以泉州的制造業最具實力、競爭力。
“廈門可以有戴爾,但并不具備電腦生產產業鏈。但泉州不一樣,類似泉州的體育用品,從研發、采購到加工、生產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有關專家表示,正是強大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支撐泉州的GDP要高出廈門許多。
對于漳州,盡管奮力追趕,但制造業底子相對較薄,要形成產業鏈也并非一朝一夕。但同時,廈門城市的人氣、國際化程度,又使得廈門更容易讓這些制造業產品 “走出去”,即廈門更具“前店”優勢,這點泉、漳難以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