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將離弦:臺灣人才“西進”搶灘的昭示 作為擁有特殊對臺區位優勢的經濟特區,廈門在眾多涉臺領域都有過“先行先試”的創舉。面對近年來涌現出的臺灣人才 “西進”熱潮,廈門自然也沒有置身事外:在2006年的第十屆“臺交會”期間,廈門就舉辦了首屆“臺灣地區專業人才暨大學畢業生大陸就業洽談會”,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開始了兩岸人才交流的嘗試性推動。 昨日,廈門又重新搭起了兩岸人才交流的“金橋”,相比于去年參會雙方的羞澀、觀望表現,本屆洽談會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和諧自然的正常招聘氣氛,臺灣人才直奔“意中”企業,大方地自我推薦…… 據臺灣泛亞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監曾翊銘介紹,本次“登陸”求職的臺灣人才中,近六成是具備多年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四成為剛踏入職場不久的 “新鮮人”,年齡層以30-45歲居多(55%),學歷背景則有67%的具備大學學歷,碩士以上者也有25%,這些人即使在臺灣職場也具備相當競爭力;而參會招聘的行業中,高科技產業最多、機械生產制造業居次,其他包括醫藥、進出口貿易、傳統制造、房地產、教育等,400多職位中近五成集中在行銷業務、經營管理、軟硬件研發和技術工程師等,職缺供求雙方的契合度相當高。“這要歸功于今年有針對性的會前交流匹配,也說明這個洽談平臺已經由嘗試走向務實。”多年從事兩岸人才服務的曾翊銘深有感觸地說,“從當初的‘東引’人才到如今的人才‘西進’,這昭示著兩岸人才交流已不僅是箭在弦上,而有了箭將離弦之勢!” 離弦動力:兩岸經濟融合和人才互補的促動 不久之前,一位大陸學者到高雄參加學術交流,外出時與的士司機閑聊起來,得知那個小伙子竟然是飼料科學出身的大學生。大學畢業怎么改行開起了出租車?小伙子告訴這位納悶的老先生,自己本來也是學以致用創辦了飼料公司,后因市場因素不幸倒閉,由于再無其他專業技能,他只能暫時開車為生,“其實蠻想去大陸尋找發展空間的,畢竟農業基礎雄厚,可是卻找不到合適的途徑”。 這個相當簡單的小故事,反映的也是一個簡單的真理——— “人才的流動是擋不住的,哪里有活力,人就往哪里跑。”由于臺灣諸多產業近年來進入了低迷期或外移潮,大陸經濟又在此時快速崛起,很多臺灣人開始放眼大陸來尋求新的事業之路,出現所謂的“人才西進潮”也是很自然的。 泛亞人力2002-2006年的調查數據庫顯示,臺灣求職者近年來赴大陸就業的意愿明顯攀升,并且增長幅度逐漸加快:2004年,有意赴大陸求職的比例約占總求職人數的7%,2005年這一數據變為10%,2006年1月成長到16%,到年底時則再增為20%。調查還顯示,大陸企業釋出的職缺按數量比例統計,排在前列的依次為“生產制造類”、“財務會計類”、“行銷業務類”和“人事行政類”,而這些職位也正是島內就業最為困難的領域,兩相比較便不難發現這種“西進潮”的原因所在。 “看看獵頭公司都來大陸發展,就知道人才往哪里流了。”曾翊銘分析說,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和經濟融合,一些進入衰退期的臺灣企業陸續“登陸”尋找“第二春”,很多島內高科技產業、服務業也紛紛跟進,希望搭上大陸經濟起飛的“直升機”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因為臺灣經濟開放更早,在全球經營、市場行銷、現代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就職穩定性也是傳統強項,這樣的臺灣人才正是大陸企業迫切希望招募的,“其實‘西進’心態很簡單,趁臺灣人才還有優勢或品牌效應,極早去大陸‘卡位’發展,否則等大陸龐大的人才群成長起來,哪里還有機會?” 離弦阻力:兩岸訊息不通暢與臺當局政治干擾 那位學飼料的臺灣年輕人想“登陸”卻無“門”可尋的例子,其實在如今的兩岸間極具代表性。在昨日的洽談會上,來自臺灣的楊華盛和劉立漢沒有忙著接洽用人單位,卻一起來到廈門工商部門、出入境部門的現場辦公臺前,認真咨詢起相關政策來,“聽說臺胞可以在廈門做個體戶,我們打算來廈門創業”。楊華盛認為,“想投資一定要搞清楚啊,在臺灣沒有訊息管道,想了解這些根本不知道從哪找,只好自己跑來問”。 多年從事勞工研究的臺灣政治大學副教授張其恒分析說,目前兩岸人才交流最大的障礙就是缺乏提供真實、豐富訊息的渠道,很多人想來大陸,卻對大陸的城市、產業、政策無從了解,僅靠道聽途說根本下不了“西進”決心,“所以一方面是很多統計數據顯示臺灣人‘西進’的強烈意愿,一方面卻是滯緩不前的‘西進’行動,這種資訊供求的不平衡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從臺灣趕來參會的臺灣職業訓練局顧問夏青云認為,人才流動涉及的環節很多,受影響的因素也有很多,“長期以來,很多人以為兩岸薪水差異是最大障礙,也許早期是這樣,但在現在,兩岸為優秀人才開出的待遇幾乎沒差別了”,在他看來,很大的一個影響因素則是來自政治的干擾,臺當局對人才流動表面上看只是不鼓勵,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壓制性,“資訊不提供,你敢貿然行動?‘三通’不實現,你怎么往返兩岸工作?大陸人才進不去,兩岸人才怎么可能交流?”夏青云表示,因為兩岸人才交流無法雙向流動,最受傷害的還是臺灣,持續下去臺灣遲早會“失血”過多而重傷。 即使依然存在障礙,在學者、業界眼中,兩岸人才交流的發展趨勢還是相當不錯的。夏青云說,臺灣人才西進分階段并有 “循環色彩”:最早來大陸發展的是個人和中小企業,隨后是大企業接踵而至,臺籍干部、技術人員跟進,然后是專業人才獨立“登陸”、脫“臺”發展,最新的則是“臺創人員”,即工業設計、行銷策劃和動漫研發等高含金量的創意人才。夏青云說,早期臺灣人才“登陸”時,朋友會追問,“什么時候才會期滿回來?”現在臺灣人“西進”時,朋友問的則是,“你還要回臺灣嗎?”隨著兩岸形勢的此消彼長,臺灣人不僅原有的“登陸”心態大有改觀,也逐漸將這條“西進”路走成了一種趨勢、一種風景…… 導報記者 劉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