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固習,則德不新,移風易俗一直是文明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廈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以抵制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為著力點,加大移風易俗宣傳教育、規勸、獎懲等力度,推動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壞人壞事有人抓,新風正氣傳得開,陳規陋習必須改”的風氣。
鰲冠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破陳規陋習 香火錢變助學金
“鰲冠二位圣侯信俗”是海滄區鰲冠社區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當地的靈惠廟擁有許多信眾,每年都有香火錢收入。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走深走實,這些香火錢的使用走上了規范化道路。社區成立慈善基金會,村民組成董事會、理事會等,將這些錢花在了最需要的地方。香火錢變成助學金,村里還修了路,在道路兩旁立起石欄桿,守護孩子上學路……
去年8月29日,鰲冠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靈惠廟慈善會開展“金秋助學”助學金發放儀式,靈惠廟對社區內19名考上各類學校的學生每人發放4000元助學金,鰲冠社區居委會對社區內17名考上大專以上學校的學生每人發放1000元的助學金。
這些移風易俗工作的推進離不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會議布署、有線廣播、LED宣傳、橫幅、宣傳欄、巡邏車廣播及人員入戶的方式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引導婚喪嫁娶不奢辦、民俗活動不鋪張、民俗喜慶不宴請,厲行勤儉節約、弘揚文明風尚。特別是在閩南傳統七月“中元普渡”期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加大宣傳,倡導不設酒宴招待,不開展封建迷信活動,不唱大戲。
疫情期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抓住關鍵期,強調不扎堆、不聚集等,讓紅白喜事不奢辦入腦入心。
古宅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找準突破口 老人帶頭樹新風
傳統花轎取代奢華婚禮車隊,茶水甜點取代奢侈宴席……去年年初在新圩鎮古宅村舉行的一場特殊婚禮,至今讓不少人印象深刻。新郎新娘們的頭發早已花白,換上紅裝的他們用行動講述著攜手白頭的動人愛情故事,也傳遞著婚事簡辦、新辦的文明觀念。而這不過是古宅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進移風易俗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古宅村以活動為抓手,以老年人為主要對象,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讓“紅白喜事不奢辦”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古宅村常住人口3893人,60周歲以上老人657名。老年人的一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相比于年輕人,改變他們幾十年來的想法并不容易,但只要改變了他們,移風易俗就有了突破口。
為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實地走訪等摸清居民們的需求,積極策劃、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吸引村民參與。每個季度一次的集體生日會,讓大操大辦的壽宴不見蹤跡;在傳統節日組織民俗活動,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除陋習樹新風;獎學助學成為新風尚,隆重的升學入伍慶祝宴銷聲匿跡;疫情發生以來,白事簡辦已成為自發自覺的行為……
更讓人欣喜的是,老人也成了推進移風易俗的主角。鄉賢黃添福每年為翔安區捐贈愛心助學金20萬元,其中15萬元指定給到古宅村。村里設立教育基金會,古宅學子考上本科和研究生一次性獎勵5000元,大專生獎勵3000元,以此激勵更多農村孩子努力學習,考上理想大學。古宅小學的老校長黃建社則積極為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尋找各類資源。僅年初的那場老人集體婚禮,黃建社就奔走籌來了10萬元愛心款。
古宅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各類才藝的老人們通過歌舞、答嘴鼓、樂器演奏等形式,為破除陳規陋習、傳揚新風正氣貢獻一己之力。(海西晨報記者陳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