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桂花 通訊員 陳雅華) 廈門市“五五”普法工作碩果累累。今年5月20日至21日,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在京召開第七次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會議,廈門市又一次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的榮譽稱號,這是國家在普法工作的最高榮譽,是對我市五年來工作成效最有力的肯定。去年11月,我市思明、湖里、同安和翔安等四個區(qū)被國家授予首批“全國法治縣(市、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授予比例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首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廈門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其成功的重要秘訣在于確立了一系列普法工作的新理念,在普法的認識領域有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即在普法是全社會共同責任的認識基礎上,更清醒地認識到,普法工作是社會制度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法制教育不等同于法學教育,對全體公民法律知識的普及并非僅是通過灌輸法律知識的形式來實現,而大量的和主要的是通過嚴格立法、行政、司法、監(jiān)督及提供優(yōu)質法律服務的過程,使廣大公民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參與社會各類管理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而得以實現的。
“五五”普法期間,全市形成了濃厚的“普法”氣氛——民主、科學、依法立法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嚴格依法行政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公正司法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嚴格法律監(jiān)督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普法,提供優(yōu)質法律服務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普法。在廈門,哪里都是普法的大課堂,“普法課堂”推進著“法治廈門”的建設。五年來,我市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努力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與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與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與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平安廈門”建設相結合,使普法工作進一步得到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和廣泛參與。
認識決定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工作的力度和工作的發(fā)展方向。科學的工作理念的確立為我市“五五”普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五年來,廈門市在普法新理念的指導下,大力整合社會普法資源,通過法治文化建設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利用有效載體實現學用結合、普治并舉的社會效果;結合時代特點、區(qū)域優(yōu)勢和廈門實際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普法的形式與內容,成績與榮譽接踵而來。
普法各項保障措施到位
“黨委領導、人大監(jiān)督、政府實施、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在廈門“五五”普法中得到充分體現。
2006年,市(區(qū))兩級及時組織召開“五五”普法動員大會,主要領導親自到會進行部署,并在《廈門日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全市上下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開展宣傳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法制宣傳氛圍。
領導重視、機構健全、經費充足、專兼職普法隊伍強大,是普法工作得以全面開展的有力保障。市(區(qū))及時調整了普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工作機構成員,實行市、區(qū)、鎮(zhèn)(街)均為黨委一把手為組長、政府一把手為第一副組長的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并在每個基層司法所編制3名公務員,增配3至4名合同制的輔助工作人員,成立了“五五”普法講師團與師資庫。全市共有普法講師團成員50多人,普法師資庫成員150多人,普法工作志愿者隊伍1萬多人。我市把普法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并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逐年增加投入。“五五”普法期間,全省人年均普法經費在0.2元左右,我市每年市級財政人均普法經費已達到了0.5元,區(qū)級財政人均普法經費已達到了0.8元。思明區(qū)普法經費已達到人均1.3元。
“法律六進”活動扎實開展
“法律六進”活動的開展,可以覆蓋社會的各類組織及全體公民,可以使“學”與“用”、“普”與“治”緊密地結合起來,是落實“五五”普法規(guī)劃的重要載體。“五五”普法期間,我市在認真抓好“法律六進”活動的籌劃與發(fā)動的同時,選擇確定了23個單位為全市“法律六進”的示范單位。2008年5月以來,我市先后召開了全市“法律進機關、進單位”、“法律進企業(yè)”、“法律進社區(qū)、進農村”和“法律進學校”4場現場會,每場現場會均有實地觀摩、展板展示和大會經驗介紹。
法律進機關、進單位,突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法用法。堅持每年兩次以上邀請全國著名的法學專家到廈門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上法制課。五年來,先后邀請了卓澤淵、馬懷德和應松年等全國著名法學專家,舉辦了近50場領導干部法制專題講座。依法治市辦還與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聯合組織了公務員網上法律知識考試,參考率達95%,合格率99.95%。
法律進學校,突出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和平安校園建設。根據青少年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各中小學通過“小手牽大手”的“學生帶法回家”活動、“潤物細無聲”的“主課堂法制滲透教育”活動,以及創(chuàng)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編印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讀本”等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逐步構筑以主課堂為主,課外為輔,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青少年學生法制宣傳教育體系,得到了中央綜治委、全國人大內司委、司法部、全國普法辦的肯定和推廣。2007年,全省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現場會在我市召開,肯定我市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領導重視、機制完善、亮點不斷、成效顯著”。
法律進企業(yè),突出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法制宣傳教育在促進經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努力為企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2009年,我們組織召開了全市“法制宣傳服務企業(yè)發(fā)展”座談會,重點圍繞企業(yè)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舉措和作用以及法律服務的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和研究。2010年,先后邀請知名法學專家王衛(wèi)國教授、常凱教授為全市各重點國有企業(yè)經營管理及法務人員進行法制培訓,全面提高了企業(yè)守法誠信和社會責任意識。
法律進農村、進社區(qū),突出“民主法治村(社區(qū))”的創(chuàng)建。在開展法律進農村、進社區(qū)活動中,以創(chuàng)建“民主法治村(社區(qū))”為抓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區(qū)建設。主要是堅持形式多樣法制教育,增強干部群眾法制觀念,落實“四民主、兩公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推進基層民主自治建設;推進平安文明創(chuàng)建,夯實基層基礎,確保基層社會和諧穩(wěn)定。全市464個村(社區(qū)),有369個被國家、省、市、區(qū)表彰為“民主法治村(社區(qū))”,比例達79.5%以上。
涉臺法制宣傳特色鮮明
廈門與臺灣一水之隔,有著“五緣”的優(yōu)勢,“五五”普法期間,又逢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的若干意見》。隨著兩岸關系的深入發(fā)展,臺廈兩地之間聯系和交往十分密切。把涉臺法制宣傳與涉臺法律服務緊密結合起來,為臺商臺企臺胞臺屬提供更加優(yōu)質高效的律師、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更好地服務廈臺經貿合作,服務兩岸和平發(fā)展和祖國統一大業(yè),成為我市法制宣傳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打造了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新亮點。
把握時機,抓緊研究部署
2008年底,根據胡錦濤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市依法治市辦認真研究謀劃,并下發(fā)了《關于做好對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2009年5月,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的若干意見》下發(fā)后,司法行政系統于同年6月16日召開專門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涉臺法制宣傳、法律服務工作,提出今后我市司法行政系統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進一步服務臺商臺企臺胞臺屬、推進海西建設的5條具體工作意見。到會指導的省司法廳陳勇副廳長指出,廈門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統第一個召開大會貫徹國務院《意見》,探討涉臺法制宣傳教育的設區(qū)市司法局,行動很快,效果很好,其經驗做法新鮮、可行,亮點很多。
豐富載體,開展系列活動
堅持定期在臺商協會開展法制講座制度。依托我市“五五”普法講師團、師資庫的專家學者,在認真調研,廣泛征求臺商、臺企的法律需求的基礎上,重點圍繞與臺商經營管理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進行有針對性的授課,為臺商經營者提供指導和幫助。
認真組織開展“涉臺法制宣傳大篷車”活動,2009年7月下旬、8月中旬和10月底,市依法治市辦分別在集美區(qū)、湖里區(qū)和同安區(qū)等臺商臺企臺胞臺屬相對集中區(qū)組織舉辦“法制宣傳大篷車”涉臺大型法律宣傳系列活動,深受廣大臺商臺企臺胞臺屬的歡迎和好評,與此同時,市依法治市辦已先后在《廈門日報》開辟專欄,對全市開展“法制宣傳大篷車”服務臺商臺企臺胞臺屬系列活動進行報道。市依法治市辦還專門編印《廈門涉臺法律法規(guī)知識問答》一書,結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工作開展送法律圖書到臺企、送法律服務到臺企、送法律援助到臺企,為臺商臺企臺胞臺屬提供便捷實用的服務。這一系列“涉臺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為我市努力營造涉臺法制宣傳的濃厚氛圍,創(chuàng)造了廈門普法工作的新特色。
形式多樣,拓展法律服務
做好涉臺法律服務也是涉臺法制宣傳的重要形式。我市認真組織律師服務臺商、臺企,精選14名律師組成我市臺商協會律師團,安排28家實力強的律師事務所與28家規(guī)模較大的臺資企業(yè)結對子,為臺企答疑解惑,參與合同審查、投資談判,促進臺企依法規(guī)范經營管理,幫助臺企規(guī)避金融風險,維護臺企合法權益。
努力深化兩岸律師交流交往對于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07年,我市律師協會,臺中、臺南、高雄律師公會在廈成功舉辦了兩岸四地律師實務研討會。去年10月,我市又成功舉辦首屆“海峽律師實務研討會”,為兩岸法律界常態(tài)化交流合作搭建了平臺。可以說,海峽兩岸律師交流合作機制已經日趨常態(tài)化。
我市還推出涉臺公證服務新舉措,承諾對符合條件的涉臺公證24小時內予以出證,對特殊情況的特事特辦,符合條件的緊急情況當場出證,遇節(jié)假日臺胞有特殊情況急需公證的,可以預約辦證,在海滄長庚醫(yī)院專門設立了臺胞辦證點,大大方便了涉臺公證當事人的辦證需求。我市熱情服務臺灣居民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得到司法部和國臺辦的充分肯定。連續(xù)三年,司法部和國臺辦把為臺灣居民頒發(fā)《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的儀式安排在廈門舉行,再次體現了對廈門服務臺灣考生工作的肯定。
法治文化建設豐富多彩
以文化為載體,注入法的元素,普及法律常識、傳播法治精神,成為廈門市“五五”普法的又一大亮點。普法不僅是法律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法制觀念的形成,法治精神的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是“五五”普法的新課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載體。五年來,廈門市以“發(fā)揮特區(qū)優(yōu)勢,建立固定陣地,創(chuàng)辦精品欄目,形成宣傳網絡”為基本思路,加強七種普法陣地的建設,為探索法治文化建設新領域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是抓好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采用政府出資建一批、利用條件改一批、相關單位掛一批的建設模式,在同安竹壩學校、思明區(qū)逸夫中學等中小學校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布局相對合理的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并為首批13個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授牌,每年有上萬名中小學生在各個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接受法制教育。
二是抓好法治文化廣場建設。市、區(qū)兩級普法依法治理機構共同籌建了“廈門金尚法治文化廣場”、“廈門翔安法治文化廣場” 和“廈門海滄法治文化公園”。這些場所,不僅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娛樂的良好去處,也成為法治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是抓好農民工法制教育基地建設。2008年12月,在全市外來務工人員最為集中的湖里區(qū)高殿社區(qū)建立了外來務工人員法制教育基地,面向社區(qū)10萬多農民工,采用周末定期開放、設立流動人口辦證窗口法律咨詢臺、預約法律服務等形式,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前來接受法制宣傳教育。
四是利用傳媒抓好法制宣傳。在廈門電視臺、廈門人民廣播電臺、《廈門日報》和移動電視頻道開辟了“司法行政視點”、“法律伴你行”、“在法治陽光沐浴下”等法制宣傳教育專版、專欄或專題節(jié)目,為“五五”普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平臺。五年來,我市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類主流媒體共播出120期法制專題節(jié)目,刊出56個普法專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此外,通過“廈門普法網”、《法治廈門》內刊等,不斷實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擴大覆蓋面、整合資源、加強聯系、拓展新功能等多重效果。
五是抓好鎮(zhèn)(街)、村(社區(qū))法制宣傳欄、法律圖書角建設。目前全市464個村(社區(qū)),已有固定制式的法制宣傳欄438個。各村(居)還根據市里的要求,村村建有“農家書屋”,每個“農家書屋”都建有一個法律圖書角,不斷豐富法律圖書角的內容。
六是抓好各類法制講壇建設。法制講壇是新形勢下一種全新的普法模式。近些年,我們主要依托市、區(qū)委黨校和各種培訓中心等場所開設黨政干部法制教育講座,建設好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法制講壇;依托社區(qū)教育輔導服務中心的教育平臺為基層群眾、企業(yè)員工和公務員等不同對象開設講座,建設好鷺江法律講壇;依托由退休的老法官、老檢察官和老教師等法律志愿者隊伍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說書形式,開展社區(qū)居民法制教育,建設好《百案說法》法制說書場。
七是抓好群眾性法治文化建設。把法制宣傳教育與市民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拓寬宣傳領域,將法制宣傳滲透到文藝、雕塑等藝術作品及基層文化活動中,建立了法制早市、法制夜市、“普法超市”、法制診所和社區(qū)普法家園等一批新型普法陣地,寓法制宣傳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讓法的文化融入千家萬戶。先后舉辦了“法制春聯進農家”、“法制書法展”、“法制攝影展”、“法制燈謎競猜”和“法制動漫競賽”等活動,參觀人員達13萬多人次。在2009年全國“法制動漫作品”征集評選活動中,廈門市司法局獲全國組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