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晚報訊 新(擬)建建筑在規劃階段就要做日照分析,不光要考慮對周邊建筑的光線影響,也要考慮周邊建筑對其自身的影響。
從市規劃局獲悉,為了充分尊重業主的“陽光權”,沿用三年多的《廈門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術管理規則》已適當調整,將從4月1日起正式實施。
【解讀】
酒店式公寓、宿舍樓
至少半數宿舍,大寒日有效日照不低于3小時
從2008年11月15日起,我市在規劃管理中實施建筑物日照分析,新建的高樓大廈不能讓周圍的住宅建筑受“委屈”,必須在規劃階段就要做日照分析,并提交“日照分析報告書”。
日照分析對象分住宅類和文教衛生建筑兩類,具體包括住宅、老人公寓、獨立式及連排式農居、集體宿舍和學生宿舍、中小學教室、醫院病房、托兒所等。
根據規定,建筑不同,所要求的有效日照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受遮擋的住宅建筑,每套至少有一個居室,大寒日的有效日照不應低于3小時;而敬老院、老人公寓等特定的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居室冬至日的有效日照不應低于兩小時。
相比舊規,新規的日照分析對象依舊是居住類和文教衛生類兩類,具體對象并沒有多大調整,只是明確要求宿舍、酒店式公寓,每棟至少有半數以上的宿舍,大寒日的有效日照不低于3小時;托兒所、幼兒園的活動室及寢室,冬至日有效日照不低于3小時。
【變化】
有效時間不再參照“北京時間”,以“真太陽時”為準
相比舊規,新規最大的一個變化是,沿用三年多的日照“有效時間”起了變化——以前是參照“北京時間”,而今要參考國標,以更準確的“真太陽時”為準。
據了解,“北京時間”是平太陽時,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計時方式,它假設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標準的圓形,每天都是24小時;而“真太陽時”則考慮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的,每天并不都是24小時,有時多有時少。
確切地說,“真太陽時” 要求每天正午,太陽處在頭頂最高的時刻,跟“平太陽時”間存在一定的差值,這個差值在17分鐘以內,有時正,有時負。比如,1月1日正午,“平太陽時”12時減去3分9秒,得到的就是“真太陽時”。
市規劃局介紹,有效時間段“北京時間”改為“真太陽時”,更加體現日照分析的科學性,也更能確保建筑物的日照時間不“縮水”。
根據新規,廈門日照分析的有效時間是“真太陽時”,即大寒日8:00-16:00,冬至日9:00-15:00。這意味著,今后新(擬)建建筑的日照分析,要參考這個標準。
日照分析不再“紙上談兵”,要考慮建筑實際高差
新規還要求,設計單位在做日照分析時,不能“紙上談兵”,要建一個建筑模型進行分析。其中,明確要求這個模型的高度要考慮實際高差,即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而不是建筑自身的高度。
具體來說,新(擬)建建筑既遮擋到周邊的建筑物,同時又被周邊其他建筑所遮擋,所建模型要反映實際情況,尤其要注意其陽臺、女兒墻、屋頂等部位是否被遮擋,以確保日照不受影響。
>>>鏈接
無日照要求也要做分析,避免影響周邊建筑
市規劃局介紹,3年多以來,受理的日照分析方案審批有四五百件次,信息中心嚴格把關,執行日照分析管理制度,以充分保障居民的“陽光權”。
一般來說,在日照分析階段,整個樓盤居住區的建設,更多是內部優化調整;而新建的寫字樓在確保日照的前提下,更多是適當調整層高或位置來滿足日照要求。
總的來說,新(擬)建建筑的日照分析,不光要綜合考慮周邊建筑的日照,同時也要考慮自身日照是否滿足要求。通俗地說,就是“共享陽光權,誰也不要礙著誰”。
去年,有個翻建項目,方案設計屋頂比原先高了一些,金碧輝煌很漂亮,但在日照分析時,屋頂擋住周邊一些建筑的光線,一度“卡”住。隨后,對方案進行調整,屋頂高度適當降低,一方面滿足視覺要求,確保整個屋檐的效果沒有太大改變;另一方面也滿足周邊建筑采光的需要,可謂“一舉兩得”。
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日照分析,有人存在一個概念誤區,若新(擬)建的建筑自身沒有日照要求,就不用做日照分析。其實不然,因為它可能影響周邊建筑的日照,所以,也要做日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