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朝著“世遺”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17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下簡稱《預備名單》),鼓浪嶼名列其中,從而獲得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正式身份”。據介紹,此次更新的《預備名單》共有45處遺產地入選,除鼓浪嶼之外,廈門與南安共同申報的“閩南紅磚建筑”也名列其中。
為了加強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國家文物局于今年組織開展了《預備名單》的更新工作,經組織專業機構和有關專家對各地提交的申報項目進行專業評估 ,最終形成了重新確定的《預備名單》。
對于進入《預備名單》的遺產地項目,國家文物局要求有關地方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依照《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并參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管理;深入開展預備名單項目的突出普遍價值和對比分析研究,完善保護管理法規、規劃,提升預備名單項目展示水平,改善環境景觀,健全保護管理機構,加大經費投入,嚴格控制遺產區和緩沖區內的建設活動,維護預備名單項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奠定扎實的基礎。據介紹,《預備名單》實施動態管理,每五年調整一次,進入《預備名單》的遺產地項目如因保護管理不善,致使遺產價值受到損害,國家文物局將酌情予以警示,或將其從《預備名單》中除名。
鼓浪嶼力爭2016年申遺
進入國家《預備名單》,標志著鼓浪嶼申遺進入了全新的里程。
記者了解到,正式列入《預備名單》后,鼓浪嶼申報“世遺”的最快時間點應該在2016年,因為2013年至2015年我國申遺的項目已基本明確,分別為云南哈尼梯田、京杭大運河和陸上絲綢之路。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葉細致告訴記者,鼓浪嶼啟動申遺工作已有四年時間,鼓浪嶼作為文化遺產地的價值優勢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國家文物局對鼓浪嶼申遺所做的工作給與高度肯定,在新《預備名單》的45處遺產地中,鼓浪嶼的申遺基礎較為扎實、其作為遺產地的價值和唯一性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的一致肯定,因此鼓浪嶼成為了國家文物局優先向世界文化遺產組織報備的遺產項目之一,“我們將力爭鼓浪嶼能在2016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葉細致表示,接下來,鼓浪嶼的申遺工作將深化對鼓浪嶼文化遺產全球性突出普遍價值的研究,邀請國內外專家對鼓浪嶼申遺的核心價值進一步研究提煉,使鼓浪嶼作為文化遺產的唯一性更加突出,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讓鼓浪嶼對人類的成就和貢獻進一步顯示出來。“列入《預備名單》,也使我們的申遺工作要進行轉型了。”葉細致介紹說,鼓浪嶼申遺接下來要轉入“國際階段”,更多地在國際上亮相,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的交流、了解與合作,讓鼓浪嶼能夠得到更多的國際專家的認可,為鼓浪嶼向世界文化遺產發起沖擊奠定堅實的基礎。
鼓浪嶼申遺,核心要素點(重點歷史風貌建筑)的修繕及環境整治是關鍵。葉細致表示,鼓浪嶼申遺的核心要素和環境要素離《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和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尚有距離,鼓浪嶼現在仍有不少違章建筑,島上商業氛圍過濃,人流量復雜,這些因素對鼓浪嶼申遺的負面影響都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按照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和要求,對鼓浪嶼的各核心要素進行修繕,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原貌和功能,同時加大對環境整治的力度,使鼓浪嶼恢復原有的氣質和風貌。”
【相關】
廈門南安聯手申報閩南紅磚建筑群進入世遺預備名單
作為福建土樓、土堡、紅磚、灰磚四大民居建筑之一,閩南紅磚古厝是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在國家文物局新公布的《預備名單》中,廈門和南安聯手申報的閩南紅磚建筑群榜上有名。
據介紹,閩南紅磚建筑主要分布于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在臺灣以金門最為集中。這種建筑以三間張雙落大厝為基本單元,大量使用紅磚紅瓦,廣泛應用白色花崗巖做臺基階石,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致,不僅外觀獨特,而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域的建筑截然不同,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廈門入選的申遺點,為翔安區大嶝田墘古建筑群,而該建筑群以正在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金門縣政府舊址為重點。
田墘古建筑群包括縣政府總部、文書房、保安隊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國民黨金門縣黨部書記處共7處12棟建筑。與廈門捆綁申遺的,還有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它坐落于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俗稱“漳州寮”,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與鼓浪嶼相比,閩南紅磚古厝列入《預備名單》顯得低調得多,記者了解到,選點考察工作的摸底調查從去年2月底就已開始,全省篩選出了50多個紅磚建筑的片和點,專家們首次考察后,又從中篩選了10多個候選點。今年3月下旬,福建有關部門借國家文物局對《預備名單》進行調整的契機提交了項目申報。
【新聞背景】
我省五個項目入圍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從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了解到,45項不同類型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于17日正式公布。
據介紹,列入新名單的45個項目分布于我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涵蓋了古建筑、考古遺址、文化景觀、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多種文化遺產類型,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中,福建進入新名單的文化遺產是:
海上絲綢之路(江蘇省南京市、揚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漳州市,山東省蓬萊市,廣東省廣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閩浙木拱廊橋(浙江省泰順縣、景寧縣、慶元縣;福建省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政和縣);鼓浪嶼(福建省廈門市);三坊七巷(福建省福州市);閩南紅磚建筑群(福建省廈門市、南安市)。
2006年,國家文物局重設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含35個項目)。由于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遺產等新的遺產類型在世界遺產申報中日益受到重視,國家文物局決定盡快更新預備名單,盡量吸納遺產價值突出、保護管理狀況良好的遺產項目,以充分發揮預備名單作為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儲備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