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海西晨報訊(特派福州記者 張小燕)廈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即人們俗稱“新特區”。昨日,省發改委消息稱,去年底獲批的廈門“新特區”近期一批先行先試項目取得突破。
廈門特區成立三十周年之際,國務院送給廈門的一份“大禮”就是廈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獲批。如今,作為新形勢下先行先試的“新特區”,廈門一批“獨特”項目取得突破,先后實施。首先是在土地政策方面,廈門與省內有關地市簽訂了3.7萬畝基本農田代保協議,并已落實到具體地塊,完成基本農田數據庫的修改和完善。
其次,“新特區”在財稅、金融政策方面取得突破,財政部同意將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免稅攜帶額度從每人每天3000元提高至6000元,同意廈門從11月1日起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廈門7家銀行獲批開展新臺幣兌換業務。
公安部授權廈門制作暫住人員赴臺旅游的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出入境審核、制證周期從3天縮短至1天,開通了廈金海上客運夜航,開辟了兩岸快件運輸;民政部授權廈門試點備案管理臺灣經貿社團在廈設立代表機構,臺灣醫師短期行醫注冊許可時限由30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 此外,廈門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國家批準實施。
國務院批復廈門“新特區”《總體方案》,要求廈門要創新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兩岸貿易合作的體制機制,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創新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創新便利兩岸直接往來的體制機制五大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