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據廈門人社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廈門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廈門市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針對在廈企業、各類勞動者、各類重點群體、鄉村振興示范村四大群體,提出了18項職業技能提升政策措施。隨著行動推進這四大類對象將獲得重大利好,今天上午市人社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這份《方案》進行了解讀,快來了解一下吧!
出臺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國務院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狠抓政策落實。
我市的《方案》堅持需求導向,強調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明確我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
《方案》具體有哪些亮點?
主要內容
對企業:
1、“三高”企業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各區認定的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培訓
按照《關于支持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職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意見》(廈人社[2017]9號),“三高”企業和重點企業根據自身生產實際和發展需要,自主確定培訓工種、培訓方式、考核方案,按規定享受培訓補貼。
2、各類企業開展在職員工“學徒制”培養
企業可按規定與各類院校合作向市人社局申請組織實施本企業職工開展技能人才“學徒制”聯合培養,對學徒進行非全日制學籍注冊,采用彈性學分制,有計劃地對優秀技術工人進行培養。
對在規定學制內修獲足額學分且取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培訓合格證書或畢業證書的,按規定標準給予企業補貼。
3、企業與院校合作開展頂崗、跟崗見習實習
“三高”企業和重點企業與市內、外職業院校可開展校企合作“學徒制”技能人才培養,經事先向市人社局申請,對一次性組織30人以上、周期2個月以上到我市企業開展實訓的院校,給予院校每人500元標準的實訓管理經費補貼。
4、企業組織開展安全技能專項培訓
支持企業組織各類特種作業人員開展安全技能培訓,在職員工經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書或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書(不含復審證)的,按500元/人標準給予企業補貼。
5、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政策和稅收優惠
企業應依法、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并將60%以上的比例用于一線職工培訓。
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向市稅務部門申請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出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鼓勵企業在薪酬待遇方面向技術工人傾斜。
對各類勞動者
1、在我市公共就業管理服務機構辦理實名制求職、就業、失業登記的城鄉勞動者(含外地來廈務工人員)自主參加培訓
勞動者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培訓機構,參加考核鑒定取得相應證書的,按規定給予相應的培訓和鑒定補貼。
原則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過3次,同一職業(工種)同一等級不可重復享受。
市人社局將根據需要,動態發布培訓機構目錄和補貼培訓項目目錄供選。
2、在廈臺灣同胞參加培訓
對來廈就業創業且在我市辦理求職、就業、失業登記的臺灣同胞,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享受與我市各類勞動者同等待遇。
已取得臺灣技術士等級證書的人員,在本市范圍內,與大陸職業資格證書按廈人社[2018]192號文件進行匹配,并享有同等效力。
對就業重點群體
1、本市戶籍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鄉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10類人員)參加技能培訓
自主式培訓。納入實名制管理服務的10類就業困難人員可根據個人意愿,自主選擇培訓機構,開展短期性就業、創業技能培訓,政府按規定給予個人補貼。培訓機構以市人社局公布承訓機構目錄為范圍。
項目制培訓。市、區兩級各類重點群體的主管部門,組織開展以促進就業、創業為主要內容的項目制培訓。通過協同鎮街、村居,摸清各類群體分布,征集培訓需求,擬定項目開展計劃,向群體發布招生宣傳信息。個人可根據自身類別和就業創業需求,報名參加意愿項目。承辦單位可根據成本適當收費。
10類就業困難人員是指具有本市戶籍、在國家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且到所在村居勞動保障工作站辦理實名制登記管理服務的下列群體:
①連續6個月以上未實現就業的“4050”人員。
②持有市、區殘聯核發的《殘疾人證》的居民。
③經市、區民政部門確認享受我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員。
④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且辦理失業登記手續一年以上未實現就業的人員。
⑤當年度被征地和海域退養的農民漁民,往年被征地和海域退養后未轉產轉業的農民漁民。
⑥農村持有計劃生育部門頒發的獨生子女證或持有計劃生育部門出具二女戶證明的男性40周歲以上、女性30周歲以上人員。
⑦經各區人社部門認定的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
⑧未就業的駐廈部隊隨軍家屬和隨遷隨調家屬。
⑨離校后返回廈門居住且未實現就業的院校畢業生。
⑩刑滿釋放人員和戒毒康復人員。
2、面向退役軍人、貧困家庭子女、貧困勞動力、“兩后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殘疾人提供免費培訓
市、區兩級各類重點群體的主管部門,在組織項目制培訓的基礎上面向上述七類群體提供免費培訓。
組織單位應事先擬定培訓計劃,將項目開支納入資金預算。
3、零就業家庭成員、“兩后生”中的農村學員和城市低保家庭學員在訓期間可享受生活補貼
在參與項目制培訓期間的上述三類學員,可按每單位課時5元的標準向培訓組織單位申請生活補貼,補貼總額度不超過900元。
鄉村振興技能培訓開展方式
01、(各區、鎮街、村居可根據《廈門市新型城鎮化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廈府辦〔2017〕205號),按照項目制方式開展“一村一案”技能培訓,促進失地失海農村勞動力轉產轉業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按有關規定予以補貼。
02、農村勞動力可參照各類勞動者個人參與方式,根據個人意愿自主選擇就業、創業技能培訓項目、培訓機構,按規定參加考核鑒定,按規定享受相應的培訓和鑒定補貼。
03、我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還可通過鎮街向所在區人社局申請組織開展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工匠精神、質量意識、相關法律法規、安全生產和健康衛生、就業指導等職業素養提升類的講座、宣傳活動,加強示范村村民的求職能力,引導示范村村民就業創業,對宣講內容超過1小時的,按照每場次2000元標準給予村居補貼,一年不超過12場次。
提升職業技能少不了
培訓和評價供給體系建設
1、鼓勵我市公辦中等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參與承接社會化培訓
社會化培訓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
校企合作及教學科研相關的社會服務產生的凈收入,可提取50%-70%的比例用于學校績效工資分配,追加績效工資總量。
支持將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承擔社會化培訓情況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和評優評先、評聘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
2、各類企業可申請設立技能培訓機構和技能鑒定機構
鼓勵行業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及時申請成立營利性技能培訓機構,面向企業職工和社會開展培訓,挖掘企業自身培訓能力。
支持產業行業協會發揮作用,拓展培訓業務,圍繞行業特點設立營利性技能培訓機構和鑒定機構,圍繞行業創新發展開發技能工種、標準,開展人才評價。
3、鼓勵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積極承接政府補貼培訓項目
落實職業培訓市場化、社會化機制,將各類政府補貼培訓項目向在廈具備法定辦學資質的各類培訓機構全部開放,補貼資金按規定直接發放給參訓企業或個人。
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包括有:
各級行政部門審批在廈的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公共實訓機構;
各級人社部門審批許可在廈辦學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
經行業主管部門審批設立的行業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依法成立承擔社會化培訓的企業或大型企業依法成立的職業培訓機構;
經人社部門確認的具有職業技能培訓資質的其他培訓機構。
市人社局還將完善政府工作機制
01、建立覆蓋全市培訓機構、企業和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信息化統一平臺。
對政府補貼培訓項目進行過程管理,在此基礎上推進業務受理和補貼發放“全程網辦”,提高經辦效率和降低資金使用風險。
各類培訓機構按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參與政府補貼培訓項目實施辦法》(廈人社[2019]129號),就其機構自然情況和擬開展項目(工種)在市人社局對公綜合服務平臺上進行資質錄入,并承諾其真實性。
待市人社局在官網上公布后,機構可以通過規范渠道和方式,向納入政府扶持范圍的企業和群體真實發布宣傳培訓工種、學時、收費、招生等基本信息,接受企業或個人報名,還可承接各部門的課程購買服務,按照職業技能培訓管理的規范要求和錄入信息內容規范實施和執行,建立完整臺賬,接受人社部門和其他組織單位的監管。
02、緊貼我市產業、行業發展規劃的需要,適時發布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工種目錄、產業企業急需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引導企業、各類勞動者有效運用抓住行動機遇,運用開展各崗位工種的技能提升培養。
03、健全我市職業技能競賽組織體系:
①通過發揮工會、行業主管部門的協同組織力量,創設更多職業技能競賽項目,提供技能展示平臺,引導更多勞動者成長成才。
②加強全市技能競賽項目的統籌和規劃,支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產業行業協會、骨干企業作為承辦單位,組織開展全市性、行業性、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技能競賽活動。
③積極支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在校師生、企業員工參加省級、國家級和世界技能大賽,落實各層級技能競賽獲獎者的獎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