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市委組織部組織本土專家人才赴甘肅開展國情研修,圖為人才參觀會寧紅軍會師紀念館。
(市委組織部供圖)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何無痕)11月19日,廈門市2020年本土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入選名單公布,共有張博恒等58人入選。近年來,廈門市在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也對本土人才實現全覆蓋,以實打實的政策以及優厚的待遇,最大化釋放人才政策紅利,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強化本土人才培養支持 擴大人才基本盤
“當時一看到本土兩個字,我就被吸引了。”剛剛入選B類本土領軍人才的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陳瓊華告訴記者,自己是廈門本土培養出來的,所以一看到該政策,就感覺是為自己“量身定制”的。
1991年陳瓊華就在第一醫院實習并工作至今,如今的她成為集臨床、科研、教學、管理于一身的復合型專家,“得知入選,我很開心,也覺得自己擁有‘本土領軍人才’的稱號非常榮幸,正是由于廈門市對人才的重視和栽培,給我們創造條件,才讓我能成長起來,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績回報組織的信任。”
廈門科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蘇先進此次也入選了本土領軍人才,94年畢業后他就在廈門從事電源開發工作,先后主導國家863課題、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等工作。“當時我在官網了解到有這個新政策,第一時間就進行申報。”蘇先進表示,廈門對人才的政策扶持一直很到位,但此次出臺的新政策,對本土人才更有針對性,層次也更高了,“我能感受到政府對我們本土人才的激勵,同時真金白銀的獎勵也可以補充團隊硬件設施,該榮譽對我們也是一種鞭策。”
記者了解到,廈門市始終重視人才政策對本土人才的全覆蓋,如拔尖人才政策作為廈門本土人才最受歡迎的“金牌稱號”已實施了近30年;2013年出臺的“海納百川”人才政策體系中,專門單列領軍人才特殊支持政策,用以支持本土人才;2015年啟動的“青年英才‘雙百計劃’”對40周歲以下的本土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給予大力扶持,目前已評選近300人;2019年以來新修訂出臺的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金融人才、旅游人才等“海納百川”各項人才子政策均明確引進人才同本土領軍人才并重,共同參與評選。一系列本土人才政策的出臺,目的是在關注引進人才的同時,強化本土人才的培養、支持,不斷擴大我市人才基本盤。
優化立體式人才服務保障 增進人才凝聚力
陳瓊華此次所獲評的本土領軍人才,是我市近年來優化整合人才政策的又一個典型案例——今年初,市委組織部升級實施了本土領軍人才支持辦法,入選人才可按層次分批次申請30萬元-100萬元不等的經費支持。同時,今年本土領軍人才評選還首次將復旦中山醫院等新型機制引進機構的常駐人才納入評選范疇,體現了開放發展的人才評價視野。
近年來,我市不斷優化立體式的人才服務保障,將本土人才納入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分層分類享受個稅獎勵、子女入學、安居保障等服務,如制定實施《關于完善我市高層次人才安居保障政策的補充通知》,符合《廈門市高層次人才評價認定標準》的本土人才可申請最高150平方米人才住房;實施“三高”企業骨干員工住房保障政策,企業本土骨干人才可申請最高70平方米人才保障性商品房。此外,還定期組織本土人才開展國情研修和專家咨政活動,進一步加強人才聯系服務,增進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