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7月2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易福進 通訊員 郭偉 蘇文)對于火炬高新區的1000多家上市后備企業來說,上百億資本很快就將擺在家門口,關鍵是自己有沒有“好料”。
昨日,作為兩岸金融中心的重要組成,海西最大的股權投資基地———海西股權投資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這一中心,將為全市科技與金融資本的融合,開辟一條新的便捷通道。”廈門市副市長、火炬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葉重耕是這一中心的重要推動者。今年1月份,在進行一系列調研后,他正式提出打造海西股權投資中心的目標,而在廈門提出傾力打造的兩岸金融中心的大戰略后,這一目標主動融入大戰略并迅速推進。
揭牌現場,一系列大手筆的安排則顯示,海西股權投資中心將成為資本競逐的熱土。
在場所上,現有占地10萬平方米的廈門軟件園(一期)及原華廈學院舊址,將重新規劃成一個包含寫字樓、商務配套中心的綜合體;在資本投入上,拋磚引玉,由廈門市科技局和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各出資5000萬元的“廈門科創”同時揭牌,這一政府“母基金”意在帶動一批子基金;而在招商引資方面,包括高能資本、火炬集團創投、紅土創投、隆領資本、元景資本等股權投資實力業者,一齊選擇入駐。
據透露,目前已簽約項目有17個,投資規模達36億元;在談項目10個,擬投資規模達24億元;在“十二五”期間,將至少引入100億元以上股權基金,撬動300億社會資金。
對此,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高新區擁有海西最多的科技創業企業群,1000多家自主創新企業形成了上市后備企業梯隊資源庫,給這些優質的企業直接 “輸血”、扶持其中有潛力的企業成功上市,將是股權投資中心的一重要使命。
相關新聞
廈門的“上市特區”有盼頭
股權資本追求成倍甚至數倍的投資回報;對于股權資本來說,錢砸出去后,最理想的取錢節點無疑是“上市”后。
在昨日的簽約現場,投資案例包括紫金礦業、銀海礦業、中國生物柴油等的“高能資本”,儼然是現場的明星,不僅率先打造“市場化母基金”,并與一批參股子基金簽約,該公司董事長王曉濱作為投資機構代表發言,并被聘為投資中心的顧問。她同時建議,引入更多的臺灣基金,共同做大蛋糕。
從北京中關村回歸廈門的高能資本,選擇火炬高新區,顯然并非盲目。因為,就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在這不到廈門1%的土地面積上,已有科華恒盛、三五互聯、三維絲等七家公司在海內外上市,融資規模超過100億元。
“好企業要上市,還要好的投資機構、成功的上市經驗進行‘催化’。”一位股權投資業者表示,隨著一批股權機構的紛紛入駐,將會使得這種“母雞帶小雞”的效應凸顯,最終讓更多廈企輕松上市。
而導報記者注意到,為了讓股權機構更給力,火炬高新區日前專門出臺 《關于加快股權發展的實施辦法》,僅優惠新政就達11條。
為此,在銀根緊縮的背景下,這百億股權資本,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同時,已是上市公司扎堆的火炬高新區,被進一步打造成擁有更多上市公司的“上市特區”,也更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