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測人員在生產車間現場監測。

  尾氣檢測執法檢查。
  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五位一體”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前不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進行考量。《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出臺,表明了我市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法治思維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政府依法建設、依法保護、依法發展的決心和魄力。
  全面貫徹落實條例,是適應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新常態的根本需要,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基礎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改善公眾福祉 在保護中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公眾福祉的理念,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資源能支撐、環境可容納的基礎上,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以嚴格執行生態控制線為抓手
  推進生態系統主體功能區建設
  我市首次確定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線,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8%。要執行好生態控制線,必須要堅持控制線內的統籌發展、差異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建設適宜度,把全市劃分為優化提升、重點開發、協調發展、生態保護四個主體功能區,把主體功能區細分到每個鎮(街),明確核心功能及近期發展重點,引導各區發揮優勢,做強做大特色主導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促進要素、產業和人口集聚,形成“產城一體、分工明確”的城市功能布局,打造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施差異化的政績考核機制,建立符合區、鎮(街)功能定位和政府部門等各自特點的差異化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以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載體
  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我市生態區創建取得顯著進展,島外4個區實現國家生態村(鎮)全覆蓋,6個區建成了國家生態區,國家生態市創建也通過了技術評估,《美麗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接下來要組織實施規劃,通過規劃的實施和生態市創建工作,以環境保護倒逼發展轉型,優化經濟發展,積極發展生態經濟,鼓勵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生態低碳的新型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集聚;優先發展環保產業,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先行區,拓展環保投融資渠道,推進靜脈產業園區建設;推行生態工業設計,實施循環型生產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盡快實現提檔升級,切實強化“細胞工程”。
  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
  構建生態安全體系
  要堅持節約集約國土資源,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建設十大山海通廊,修復自然景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進一步完善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和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基礎管護設施建設,加強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礦區生態修復。提高準入條件,嚴格控制新建礦山,嚴禁在禁采區內新建礦山、礦點。對不符合最小開采規模規定的礦點和生態破壞嚴重、經濟效益差的礦點予以取締關閉。繼續強化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已關閉礦區和依法取締關閉礦區的生態恢復工作。
  落實污染防治 在發展中保護
  針對新形勢和新要求,要科學認識、主動適應、積極應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以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突出抓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善用鐵規,勇用鐵腕,努力改善環境質量。
  實施清潔空氣行動提升計劃,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大力推廣電力、天然氣等優質能源,鼓勵以天然氣替代工業用煤。建立節能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萬元GDP能耗指標。所有熱電企業實施除塵、脫硫、脫硝技改,全市現有293臺燃煤小鍋爐實施專項整治,重點推動同安城東工業區、城南工業區集中供熱項目,開展揮發性有機廢氣專項整治。發展綠色交通體系,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前本市注冊登記的黃標車;研究制定2006年以后本市注冊登記的黃標車提前報廢補助方案。加大施工工地和道路揚塵治理,所有在建工地施工現場必須全封閉設置圍擋墻,邊界實行噴霧降塵,主要道路實現“吸、掃、沖、收”全方位保潔。開展大氣源解析、空氣流場課題研究,優化大氣自動監測點位布局,建立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及決策支持信息管理系統。
  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改善水環境質量
  完成過蕓溪等島外十條流域生態修復和景觀改造和海滄區、集美區開展小流域統籌發展試點建設,確保區域內地表水達到功能區標準,市區內無劣五類水體。建立優化配置的水資源供給體系和完善有效的水環境保護體系。澳頭污水處理廠建成并通水試運行,完成翔安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加快推進直排海污水截流工程,建設完善城鄉污水處理設施、蓄水系統、管網互聯互通及配套建設系統。2015年年底實現島內直排海污水100%截流,島外直排海污水70%截流。啟動全市污水處理設施和排海口優化布局論證。研究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標改造方案及再生水回用可行性。
  實施固廢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堅持實施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加強工業固廢、生活垃圾的管理,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提高垃圾資源化回收與利用效率,逐步建立生活垃圾綜合管理系統。因地制宜甄選污泥處置技術路線,加快建設污泥集中處置中心。實現全市垃圾處置場滲濾液處理達標。加強垃圾處理廠廢氣排放監管,建成垃圾處置場空氣自動監測站。強化一般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置,建設一般工業固廢處置場。加強危險廢物產生和經營單位規范化管理,實施全過程環境監管。
  觀點
  秉持法律準繩
  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無論是源頭嚴防、還是過程嚴管及后果嚴懲,都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貫徹實施條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擴大綠地、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用環保硬約束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