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如畫的集美城區。(林火榮 攝)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記者 應潔 通訊員 王晗
具備權限的工作人員進入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用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在三維地圖上查看轄區網格基本信息;社區居民遇上家里馬桶堵了、下水管破了,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第一時間把情況反映給相關部門,或者查詢就近的家政服務。
經過幾年的建設推動,集美網格化建設工作正式步入“大數據”時代,通過信息化的數據平臺終端,無論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普通居民,都能享受到“網格化”帶來的高效和便利。
網格化管理的數據化、智能化,也是集美區創新社區治理、落實美麗廈門“智慧名城行動計劃”的有益嘗試,不僅提高了社會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也為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
上下級、多部門信息共享
減少“重復勞動”
灌口是全市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的鎮級試點,2013年5月啟動建設,今年按照試點要求進行升級完善,5月份初步投入使用。
目前灌口全鎮18個村居共劃分為118個網格,配備184名網格員。這些一線網格員每天通過巡查走訪,不斷匯集反饋基層問題,再通過社區和鎮兩級調度中心對事件進行及時處置。
立足全鎮的灌口小城鎮網格化指揮調度中心,是轄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的“中心樞紐”。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指揮中心的平臺,能夠與市級計生、人社、公安、衛生、工商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同時與區級已建成的系統共享協同,突破了以往網格管理涉及的各職能部門之間信息難以共享的瓶頸,打破了所謂的“信息孤島”。
這樣一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級分別采集數據的“重復勞動”,節約了人力物力。尤其對村居工作人員來說,不少原來依靠人工采集的項目都將大大提速。
比如社區進行退休人員登記,原來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村居工作人員必須一個個上門了解情況、登記表格,再手動將新增退休人員納入系統之中,工作非常繁瑣。
使用信息平臺之后,市人社退管中心會把轄區新增退休人員名單同步共享到網格化信息平臺,并實現自動分發,便于村居進行接收,減輕了工作量,也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
再比如,現在,只要轄區有新入戶或新暫住人員,公安、人勞、計生、教育、社保稅務等部門便可以通過網格對其實時跟進服務,不論他是需要辦理暫住證、還是需要就業技能培訓或計生咨詢,都可以在網格化管理平臺上聯動顯示。
用微信就能采集信息
部門反應更快速
以灌口為試點,這個月,集美將在轄區其余五個鎮街全面推開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的運作,區級的指揮中心預計將在9月份投入試運行。
“網格化信息平臺實現了各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提高了效率,也讓部門在碰到事件時,能夠更快速地作出反應。”集美區政務信息中心主任謝茗介紹說,基于信息平臺的地圖信息,以事件為觸發,系統可以快速關聯與事件有關的人、地、事、物,進行“全景式”調度和處置。
“現在是臺風季,假設某村莊低洼地有幾戶人家房子進水,需要盡快轉移,村干部將這一情況上報后,指揮中心大屏可以實時進行坐標定位,很快獲取就近安置點的位置、物資儲備情況,向現場下達指揮命令,進行轉移處置。”
為方便各級網格工作人員進行事件采集,通過已有“廈門集美”官方微信,工作人員可與自己的電子政務賬號進行綁定,從而在相應板塊中進行實時事件采集,降低了使用門檻,拓展了事件采集的渠道。
6月16日傍晚,灌口鎮鐵山社區就有一位居民致電居委會,反映該社區蒼頭社某處水溝因垃圾堵塞導致排水不暢,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出行及生活。社區工作人員到現場查看后,立即將情況通過微信上報給鎮網格化指揮調度中心,中心隨后將該事項通過內部流轉方式,轉辦鎮環衛部門進行處理。很快,環衛工人到場,解決了這一問題。
“大數據”服務
居民生活更智能
對居民來說,通過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可以很方便地獲取社區服務。目前,集美區的網格化平臺已經與廈門市“一站式惠民服務平臺”和區“民生集美”便民服務網站進行了對接。
這樣一來,居民通過集美官方網站的民生頻道、廈門無線城市網站、無線廈門APP的民生集美頻道、集美官方微信、12580等多種渠道,都可以進入平臺,查詢并預約離自己最近的家政服務,還可以向市政部門提供公共設施的報修信息等。
小“格”交織成大“網”,把與群眾利益切身相關的政府職能融入一個個網格,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積極轉變。
基于居民提供的數據信息,信息平臺遠期還可以進行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根據居民的需求提供醫療、求學、就業、婚育、養老等各類信息,并通過跨部門融合,提供整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