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記者 徐林武 實習生 陳鑫 通訊員 鄭金雄 黃鳴鶴)在我市,一些村規民約被運用到司法審判中。記者昨日了解到,“廈門經驗”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認可,“用村規民約調解案件”的做法也寫進了新發布的司法解釋中。
該司法解釋的名稱是《關于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若干意見》,其中第17條明確規定:“有關組織調解案件時,在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可以參考行業慣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和當地善良風俗等行為規范,引導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
最高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蔣惠嶺認為,廈門運用鄉土社會傳統調解資源,解決民間家事糾紛、鄉鄰糾紛的做法有許多參考意義。
在中華傳統法律體系中,習慣是國家法律的一個重要淵源。而我國的許多制度也被現代西方的法律體系吸收,比如古代“親親相為隱”制度,不鼓勵甚至懲罰親人之間的相互舉報,這雖不利于國家威權卻尊重和順應了人性。現代西方證人制度中的“近親屬間作證義務特免權”即源于此。
在我國現實使用的一些法律中,也有許多習慣的影子。比如《物權法》第85條規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這一條款明確了可以依照當地習慣做出裁判。又比如,最高院關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就對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民間習俗“彩禮返還的民間規則”進行了確認。
蔣惠嶺充分肯定行業慣例、村規民約、善良風俗這些非正式規范在司法實踐中的參考與引用。他說,這使得法院的司法活動更接近民眾,更深入生活。廈門成功運用村規民約辦案,更是為司法解釋相關條款的草擬提供了最鮮活的研究樣本。
法律界人士說,一些背離現代法治精神和法律強行性規范的“惡俗”和“劣俗”,則不在參考的村規民約之列,如以“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傳統習慣拒絕讓女兒繼承財產,或以所謂的“村規民約”剝奪外嫁女參與集體土地征用補償款的分配權,再如“寡婦再嫁不得帶走原夫家的財產”等。
案例鏈接:
道歉風俗寫進調解書
小輝是寧德市人,家人在廈門東海域以網箱養殖為生,2006年8月的一天,7歲的小輝到老鄉王大叔的漁排上做客,在與王大叔家養的狗戲耍時被狗咬傷右腿。按照寧德的家鄉風俗,王大叔應當親自帶上雞蛋、面線和糖果探望小輝,并表示歉意。
然而王大叔忙于飼養魚群,只叫他的兒子帶著雞蛋上門探望。小輝的父親認為王大叔禮數不周,心意不誠,于是一紙訴狀將王大叔告上法院。王大叔知道對方不顧同鄉情誼到法院起訴后很生氣,連法院的電話都不接。
主審法官聯系了廈門市漁業協會箱網養殖分會秘書長小傅,由小傅給雙方做思想工作,還是用當地風俗解決糾紛。不久,王大叔親自帶上雞蛋、面線和糖果給小輝誠懇道歉,法官給雙方做了見證,還將這種道歉風俗寫進了調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