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畢業季,四川省多所高校畢業生走上創業之路——
4月2日中午,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二學生唐運鵬下課后,匆匆忙忙地吃過午飯就來到學校大學生創業園里,打開自己經營的駕校報名點的門,身份由學生變成老板。新學期開學,像唐運鵬一樣的創業者又開始忙活起來。記者在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園里看到,面積不大的創業園內聚集了12家店鋪,有開駕校的,有經營快遞的,有賣小飾品的……老板們都是大二的學生。
眼下又到了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在不少高校內像唐運鵬一樣的創業者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是還未畢業的學生。未畢業先創業,他們的底氣從何而來?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資金從哪來?
專家認定“金點子”學校出資出力幫創業
“剛進校的學生基本都缺乏創業意識,如何激起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與意識,是引導他們成功創業的第一步。”談及現在大學生創業的短板,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鑒直言不諱地指出意識的缺乏是面臨的最大問題。
采訪中不少學校的校長也提到了學生創業意識缺乏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招數。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把創業教育覆蓋全校的所有學生,實行“全覆蓋”創新創業教育,今年更將重點轉移到學生的“創新教育”,將“金點子”創意創新大賽參與情況計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成績,學生的“金點子”經專家評審認定有市場前景的,由學校出資出力,推進“金點子”商品化、市場化;并多渠道引入或自建創業扶持基金,為該校“成都創業學院”內的中小企業搭建融資平臺。
成都大學每年投入200萬元學生創新創業專項經費,通過立項申報、立項評審、資金扶持、項目建設、項目評估等配套制度支持學生創業。
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則把學生的創業教育與學校的專業優勢相結合,為學生打造了多個專業綜合實訓平臺,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創業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創業從想法到最后落地的整個流程。“我們的學生創業與學校的專業和行業協會緊密結合,學校出力打通學生與行業協會的通道,幫助學生創業市場化。”四川財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黃友說。
不過,周鑒也建議:“把創業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中,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從大學才開始培養已經晚了。”
經驗從哪來?
企業一線管理者指導避免學生創業管理粗放
今年9月,成都大學的學生就在全新的“創客空間”內把自己的創業想法變為實際操作的項目。成都大學近來打造的近萬平方米“創客空間”,為學生創業提供更加完善的創業空間和完備的基本辦公設施,為學生構建樓下創業實踐、樓上讀書教學、樓頂創業指導的立體創業空間。
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職業技術學院也都正在計劃擴大學校的創業空間,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計劃擴容“成都創業學院”,新增3000平方米,打造出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總創“天府眾創空間”,并向全社會開放,舉辦創業公益巡講活動等。
有了施展創業理想的空間,學生的創業項目如何更好地落地,更好地運作,而不是關在校園內自娛自樂?
在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內,每個項目面前都掛著一個指導企業和指導老師,而這些老師大多是來自企業的一線管理人員,負責輔導園區學生企業,指導學生在企業管理水平上如何改善創業團隊初期過于粗放混亂的管理模式,增強學生創業項目的生存力。
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把指導老師的范圍鎖定在行業內有成功經驗的創業者,特別是該校畢業生中的創業成功者擔任大學生創業導師,與校內專業教師一起對大學生創業活動進行指導。
成都大學同樣為大學生創業團隊配備了百余名創業導師庫,入庫的導師都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將手把手指導學生創業工作。
如何市場化?
校企校地合作共同孵化學生創業項目
如何把大學生創業項目帶出校園,打破學校與市場之間的藩籬,使之最終能取得效益?不少學校采取校企合作、引進企業直接進入校園、為學生構建融資平臺……
成都大學與學校所在地政府共同合作,在校內共建“成都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入駐園區的學生創業團隊將獲得設備和資金上的支持,首批入駐的學生企業已經開始盈利。
而地處德陽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則充分利用所在地的工業優勢,建立了集教學、科研、生產、孵化、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為一體的全資子公司——德陽產學研園區,投資成立科技企業孵化器,充分與所在地企業合作,不僅與東汽工具分廠、東方汽輪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東方電機研究試驗中心、藍星機械和德陽市焊接學會等企業或協會共建研究所,還與數十家企業聯合建立“產學研示范基地”,推動學生項目的孵化,走向市場。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創成業,并在創業的初期感受到市場競爭,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將實施創業園區退出機制,優化篩選創業項目,對發展前景較差的項目進行淘汰,提升對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能力,保持園區創業項目在2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