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青年才俊,卻因所學專業應用性不強而淪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據調查發現,在眼下的高校畢業生求職高峰期中,中文、歷史、哲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明顯遇冷。究竟是何原因讓文科生們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冷饅頭”?
“我學文科我無奈 工作找得好失敗”
如果僅從名稱上判斷,文學、經濟學、史學、政治學、法學,這些專業都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且由于“學文科”本身所富有的浪漫色彩,讓許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其“情有獨鐘”。然而,四年之后的就業市場上,文科畢業生卻面臨著“盛名難副”的尷尬處境。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在就業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文科生的處境則更顯尷尬。在西北大學的一場招聘會上,一位學法學的男生自嘲道:“我學文科我無奈,工作找得好失敗”。
西安市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吳強介紹說,文科生就業難現象并非今年獨有。近幾年來文科專業就業率就一直低于理工科專業,在今年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文科生受沖擊更為嚴重。
吳強表示,以西安地區為例,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29萬,文科生占達成就業意向的畢業生不到三成。在就業特點上,財會、管理等應用型文科專業比理論性強的文史哲專業就業情況稍好,本科生就業情況優于研究生,男生優于女生,一類院校就業情況優于二三類院校同類專業。
可替代性強、缺乏核心優勢是根本原因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四應屆畢業生小劉對文科生就業難現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時大家分數都差不多,知識水平也相差無幾,同樣是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同樣付出了四年的艱辛和努力,為何找工作的時候就產生這么大的差距呢?”
北京市某企業校園招聘負責人王經理解答了這一疑問,作為招聘主體的企業,市場化的經營模式和以效率、利潤優先的經營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用人戰略,這意味著在學校接受大量理論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長的文科專業學生可能創造的現實價值較少,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自然不占優勢。
與此同時,企業內部適合文科生的綜合管理類職位人員流動性差、更替緩慢,而專業較為對口的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則競爭異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們的選擇范圍。
西安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鄭旭紅認為,雖然文科生缺乏核心技術,但從積極層面看,文科生的就業范圍較專業指向性更強的理工科學生而言其實更為寬廣。她建議說,要想更有競爭力,文科生應提高職業素質,做復合型人才,減少可替代性。同時,努力豐富自身的經歷,學生干部、各類比賽和證書等都能使自己更受用人單位青睞。最重要的一點則是要轉變自身就業思路,拓寬就業視野,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得更加主動。
緩解文科生“就業難”需全局謀劃合力應對
相關專家表示,解決文科生“就業難”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生自身的努力,政府、高校和社會應形成合力,全局謀劃,幫扶其實現就業。
據了解,西安交通大學通過采取每年專設一次文科類專場招聘會、在校期間加強就業教育、舉辦模擬招聘活動、通過校企合作和校友資源等方式,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就業機會。西安市人才服務中心也以設立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鼓勵自主創業、組團赴外地推薦西安高校畢業生的辦法,幫助文科生實現盡早就業。
教育專家表示,文科生“就業難”實質上折射的是文科專業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偏差。教育學者熊丙奇就曾撰文稱,高校開設理工科專業的成本遠高于增設文科專業,故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以各種名目開設各類文科專業以實現擴招,而教學質量、師資實力、專業環境等并無實質性提升。這樣的怪現狀導致文科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教育并不充分,達不到社會的實際需求。要想使文科生從就業市場上的“冷饅頭”變成“香餑餑”,仍需要來自社會多方面的理解和共同推動。
面對社會帶來的這份尷尬的“見面禮”,不少文科生在采訪過程中依然表現出一份淡定和樂觀。他們表示,就業難不分文理科,拼的是真本事?!按蜩F還需自身硬”,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的一名畢業生笑著說,“明年春天還會有很多機會,人生路還長,我們很有信心?!?/SPAN>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