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葉子申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春節前是不少企業回籠資金的時期,但眼下,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廈門上市公司卻出手“大方”,頻頻購買理財產品。對此,有專家分析稱,部分廈門上市公司“不差錢”,若購買理財產品未影響其正常業務,當無可厚非。
頻買理財產品
日前,廈門港務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與興業銀行廈門分行簽訂協議,出資5000萬元認購興業銀行理財產品,理財期限2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4.40%。實際上,記者梳理該上市公司的公告發現,在此前的12個月,廈門港務已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總額2.92億元。
無獨有偶,當前熱衷購買理財產品的廈門上市公司還有不少。去年12月25日,廈門蒙發利發布公告,公司與廈門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相關協議,擬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超募資金8.5億元人民幣購買理財產品。而去年12月24日,廈門金達威發公告稱,公司近日與廈門農商銀行簽訂理財產品協議,使用閑置自有資金500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而去年6月,廈門金達威也曾花500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
稍早之前,華懋(廈門)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決定使用不超過人民幣1.5億元的閑置資金,購買低風險、保本型理財產品,單項理財產品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
實際上,記者調查發現,自2014年初以來,多家廈門及福建上市公司已花費巨資購買理財產品。據公開數據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金龍汽車購買理財產品的累計發生金額已達28億元,并因此受到外界矚目。
至少可以保本
眼下恰逢春節前,是公司回收資金的時機,為何卻有廈門上市公司選在此時去花錢購買理財產品?“當前投資理財產品的,多數是企業‘不差錢’,賬目較好。”廈門大學金融系副教授陳善昂說,如果上市公司“差錢”,估計沒心思理財。
以廈門金達威為例,據該公司發布的三季報,其去年1月-9月實現營業收入5.92億元,同比增長23.5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7億元,同比增長125.72%。預計2014全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65%—115%。對此,金達威也表示:“通過進行適度的低風險短期保本理財,對閑置自有資金適時進行現金管理,能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安信證券湖里大道營業部投顧黃惠明說,當前購買理財產品,部分上市公司除了是“不差錢”外,還說明他們暫時沒地方投資。“從他們買的理財產品可發現,都是保本的,顯然是為了符合監管規定,也為了穩健。”
陳善昂也表示,“參與理財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主要是目前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一些公司投資并不理想,而選擇投資理財產品至少可以保值。”
記者觀察
理財收益率不一定都高
盡管上市公司花費巨資購買理財產品,試圖盤活閑散資金,但實際上,通過此舉獲取的收益卻不一定高。統計顯示,去年有276家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累計投入資金1209.75億元,但在已公布去年上半年購買理財產品收益的75家公司中,購買理財產品所花金額為201.76億元,實際收益共計1.55億元,收益率不到1%。
廈門港務的公告也顯示,在此前的12個月,廈門港務累計購買的理財產品共2.92億元,已到期收回2.3480億元,而實現投資收益為122.34萬元。
在陳善昂看來,當前部分廈企使用閑散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盡管收益率不一定高,但若未影響其主業發展,也未造成資金流失,是無可厚非的。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資本市場的功能原本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其目的是讓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通過市場融資以發展壯大,如果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甚至募集資金挪作他用,而不是安心發展主業,這就有違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