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新華社播發題為《城市發展為人民》的文章,介紹廈門建設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經驗做法。
文章介紹,在福建省廈門市,多樣的志愿服務讓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在城市生活的“歸屬感”和“獲得感”。例如,金安社區的法律服務志愿者吳秀丹。她是一名退休法官,在廈門定居后,她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志愿服務。作為廈門市規模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金安社區內的8600余戶居民大多由“新廈門人”群體組成,平時鄰里有個小磕小碰,或者家里有些瑣事糾紛,大家都會找吳秀丹來幫忙協調解決。
“像吳法官這樣的法律服務志愿者,我們社區還有很多。”金安社區黨委書記吳麗敏說,該社區共有15支專業化的志愿服務隊伍,3600多名志愿者在文明創建、社區治理、疫情防控、法律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章表示,在廈門,“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理念,正通過廣大志愿者的傳遞匯聚成文明的暖流,潛移默化地滋潤著這座城市。據統計,廈門全市注冊志愿者已超86萬名,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
文章指出,著眼建設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廈門始終堅持創建為民、靠民、惠民,突出思想價值引領、涵養道德風尚、塑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社會治理水平,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