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昨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在廈召開的治理“餐桌污染”現場會上,幾個省市介紹了自己在治理餐桌污染方面的先進經驗。這些經驗可謂他山之石,可資借鑒。
福建省
關鍵詞:率先
首建食品安全
考核評價體系
從2001年開始,堅持不懈治理餐桌污染,是全國第一個在全省范圍內整治“餐桌污染”的省份。由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實行政府負責制和部門責任制,年中檢查、年底對賬,促進工作落實。在全國率先建立食品安全考核評價體系,將治理“餐桌污染”工作納入綜治考評、績效考評和文明城市考評。提升檢驗檢測能力,率先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農貿市場和大中型生鮮超市建立農產品農藥殘留和甲醛速測點,開展食品安全示范縣建設和檢測資源整合試點,目前全省有縣級以上食品檢測機構195個、第三方檢測機構和外資檢測機構5個,形成了從省級到縣級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
山東省
關鍵詞:標準
主要“菜籃子”產品
實現有標可依
作為農業大省,2009年以來組織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從“產”的角度,全面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先后在55個縣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項目,全省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瓜果基地達2226.1萬畝。以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為主線,全省已制定各類農業地方標準、生產技術規范2300多項,基本實現了主要“菜籃子”產品有標可依。產后推行收儲驗貨、索證索票等措施,確保全程質量安全。對高毒禁限用農藥違法生產經營者依法進行最嚴厲的處罰,同時政府每年都拿出專項資金予以補貼扶持,積極推廣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對檢測不合格產品實施“檢打聯動”,第一時間做出處理,追根溯源。
河南省
關鍵詞:聯動
打擊“食安”犯罪
保持高壓態勢
參照國家模式,組建了新的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新成立省食品安全監督舉報(信息)中心。在全國率先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簽訂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合作協議,爭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出臺河南省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今后3年監管能力建設的9項任務和7個重點項目。著力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省食安辦會同公檢法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依法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見》,建立聯合排查、案件移交、綜合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保持嚴懲重處的高壓態勢。去年以來,全省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戰果數量居全國第一,受到公安部通令嘉獎。
陜西西安
關鍵詞:誠信
建立食品企業
“紅黑名單”制度
在與人民群眾關系密切的糧食、食用油、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蛋、水產品、乳制品等領域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立案查辦,并充分發揮公安食品藥品犯罪偵查支隊的作用,保持打擊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將“小餐飲”整治規范列為對市民承諾的惠民實事,制定規范標準,如小餐飲、小作坊等“四小”行業以及學校食堂、農家樂等業態的管理辦法,完善食品安全法規制度保障。在食品企業中建立誠信承諾、警示約談和“紅黑名單”制度,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日常檢查頻次。在政府網站建立“曝光臺”,對監管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布,督促企業誠信經營。
四川金堂
關鍵詞:檢測
農產品上市
需產地準出證明
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明確部門、鄉鎮職責,以及具體措施和運行機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要求農產品生產主體均要設置專職質量安全負責人,落實產地管理、生產管控、生產記錄、包裝標識等質量內控措施,并面向社會公開承諾。全面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檢測室的生產企業上市前必須自檢產品,其余委托縣鄉兩級檢測,合格的開具統一編號的《產地準出證明》。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檢測,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嚴禁入市銷售。
(本報記者 陳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