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應屆畢業生忙著四處找工作的時候,德州學院紡織服裝學院2015屆服裝專業本科畢業生孫震震、秦培坤、李寶娜等多名同學,已早早被青島紅領、煙臺舒朗、魯泰紡織等國內知名服裝企業簽約。他們的就業成功都源自德州學院紡織服裝學院“5111回爐式”人才培養新模式。
“所謂‘回爐式’,就是指‘從學理論到去實踐,然后再回到理論,最后再到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5111’,則是指四年八個學期的‘理論與實踐’、‘學習與體驗’、‘研究與提升’交替進行的時間比例。”紡織服裝學院院長徐靜概括地說。
具體說,“5”指的是第一至第五學期的通識化服裝課程教育體系,集中學習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學生在完成“5”的學習后,進入第六學期的模塊化學習,在這學期根據學生選擇方向進行個性化人才培養,制定相應的課程學習模塊;隨后,學生將進行第七學期的“回爐式”再學習。學生回到學校,對于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由學校根據企業與學生的反饋,統一安排教師進行相應環節的授課,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學生帶著在企業學習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環節;最后進行的是第八學期的頂崗實習,實現學生就業的零距離過渡,提高就業率。
在該模式培養下,2014屆畢業生楊洋、黃鏡潤、蓋玉潔等多名學生,不到一年時間就成為企業骨干。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楊洋,第六學期在煙臺舒朗實習,回爐學習后再進企業畢業實習,以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選題,真題實做,畢業論文受到企業贊賞并免試留在該企業工作。如今楊洋已成為公司總部的市場督導,并即將上任該公司在全國設立的大區域總督導。和楊洋一樣,回爐學習后,該院很多學生都開創了別樣的創業就業渠道,或成為專業網絡寫手,或開設“私人定制”工作室等。
據德州學院院長馮健介紹,“5111回爐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在2010年提出的。當時,德州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針對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依托國家級服裝設計與工程特色專業,省級服裝設計與工程教學團隊、實驗教學中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平臺,探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通過反復實驗,最后總結提煉形成了“5111回爐式”。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考研(課程)率、就業率、獲獎率穩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意識明顯提高。
“5111回爐式”人才培養模式使70%的畢業設計課題緊密結合實際,60%的學生參與教師的教科研項目研究,30%的學生參與全國各類服裝設計大賽,為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讓學校實現了‘解決實際問題,做真實研究’的培養目標。而研究成果企業與學校共享,也讓企業與學校優勢互補,不但實現了合作共贏,也為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校推廣該模式后已為社會培養近3000名卓越服裝人才,贏得社會好評。”德州學院黨委書記李保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