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6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黃智敏/文 沈威/圖)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是廈門“十二五”期間致力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廈門軟件產業的集聚地——— 廈門軟件園,其三期將移師島外,選址經過多次論證,終于花落集美新城。
前天上午,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市長劉可清到軟件園三期用地現場實地調研,他們要求,軟件園三期建設,要更加集約利用土地,向空間發展,力爭先期啟動一批項目。
書記揭秘:選址為何又回到集美
廈門軟件園三期選址,可謂一波三折,初定是集美新城,后來又改到環東海域,最后又回到集美新城。
選址為何一再調整?于偉國道出其中緣由,根本原因是要滿足軟件園三期的用地。
“環東海域科技創新園,原本準備建在那里,但后來測算一下發現,這塊地總的面積有四五平方公里,但公建、道路等一建起來,只剩2平方公里了,根本不夠用,不得已,只能移回這兒。”于偉國說。
據了解,廈門軟件園今年的發展目標是,爭取全年新增入駐企業不少于30家,整個園區企業銷售收入力爭突破200億元,銷售增長40%,稅收增長35%以上。然而,位于島內的一二期已經基本飽和,想要入駐的企業排起了長隊。
“軟件園三期擴建,已是‘非動不可’。”于偉國說,“再不擴建,廈門的軟件業發展就要因為硬件不足而滯后了。”
于偉國要求,三期規劃建設不要單線作業,要多頭推進,否則會延誤時機,應一次規劃到位,分期逐步建設,力爭先期啟動一批項目。
市長要求:要向立體要空間
軟件園三期擬選址集美新城核心區以北、后溪鎮以南、灌口鎮以東的一塊總面積4.9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3.1平方公里將用于軟件園三期建設。
于偉國說,從軟件業發展的態勢看,3平方公里多的面積也是不夠的,軟件園二期占地1平方公里,沒多久就滿了。現在產業發展更快、企業更大,三期上來以后,估計“十二五”期間又要滿了。
市長劉可清接過話茬:“(軟件園)三期建設,要向空間發展,可以建得更高一點。”
于偉國對市長的意見表示贊成。他說,未來的軟件園三期,應該比二期更集約利用土地,建設得更高、更大一些。因為園區面積比較大,將來的樓層可以錯落,有高層,有低層,有體量大的,有體量小的,錯落有致,將來從城市景觀來看,也是一景。
三期落戶:帶動集美新城發展
軟件園三期用地,緊鄰集美新城核心區和廈門北站,未來這里也將成為集美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于偉國說,軟件企業入駐,實際上就是寫字樓、辦公樓,這對于集美新城來說,也是一種提升。
在軟件園三期周邊,還坐落著許多高新技術院校、企業,如軟件技術學院、工學院、理工學院等高校,還有前天剛剛開工的中國電信海峽通信樞紐中心、中國數碼港海西運營中心等。
副市長葉重耕表示,軟件園三期將用環境生態來吸引企業、人才,同時,附近的技術院校和產業園區能夠緊密結合在一起。
體制創新:政府不再包攬建設
軟件園三期,與此前廈門各種園區建設相比,體制將進一步創新,國企取代了政府成為建設主體。
于偉國要求,軟件園三期建設,要吸取二期的經驗再提升,政府不要包攬包辦,以國企為建設主體,將來建設模式機制上要更活更高效。在園區內,還應留出一部分面積,在遵守總體規劃的前提下,讓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自己來建設。
于偉國提到的國企就是新組建的廈門信息集團。據悉,信息集團的主要職能是承接廈門市信息基礎建設,促進廈門市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承擔軟件園三期規劃建設,已成為該集團最重要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