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張 珺通訊員洪欣琳 本版圖/海滄區委宣傳部提供)集成電路加速崛起,生物醫藥碩果累累,高位嫁接的基礎教育資源越來越均衡,社會治理和宣傳工作獨辟蹊徑,探索出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及臺商投資區成立30周年之際,海滄正用一份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匯報“海納百川”人才政策的成效。
他們中有產業領域的資深專家,有國家部委的研究員,有扎根基礎教育幾十年的園丁,有專注新聞宣傳工作的行家里手,還有來自海峽對岸被海滄這片熱土吸引的優秀臺胞……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推動海滄建設國際一流海灣城區的中堅力量。
2016年區委四屆四次全會以來,海滄區以發展為導向,搭建引才平臺,打破流動障礙、身份限制,創新引才機制,暢通流動渠道,實現人才資源高效配置,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建設國際一流海灣城區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三年來,一批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各自領域工作成效顯著,也為全區“三高”企業倍增行動注入不竭人才動力。
王匯聯
中科院專家到海滄任職
助力集成電路產業轉型升級
“區別于其他區域的產業發展路徑,海滄集成電路不盲目上馬項目,而是走有特色的差異化路子。”
——王匯聯
士蘭、通富等多個項目將陸續在年底投產,今年也是海滄集成電路產業從布局到產出的關鍵一年,當地重點培育的“三高”企業將相繼進入出效益的階段。
作為海滄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操盤手”,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王匯聯大量的時間投入在優質項目導入和專業團隊人才引進工作上。
“半導體產業對資金、技術、人才要求極高,政府主導建設園區,對企業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提供支持,但很難彌補技術和人才方面的短板。”王匯聯介紹,海滄的集成電路產業從一誕生就在體制機制、重大項目和運營發展上與眾不同。“我們引進熟悉產業發展的專業團隊來管理和運營,通過重大項目導入、優質項目收購等,逐漸集聚起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的后發優勢。”
實際上,王匯聯本人就是“與眾不同”的典型,也是海滄不拘一格引才的直接體現。2016年底,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問題、新挑戰,海滄探索落實人社部《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努力破解人才流動的身份編制、福利待遇等障礙,引進時任中科院微電子所產業化促進中心主任的王匯聯到廈門半導體任職。到職后,他發揮中科院微電子所產業化促進中心在業界資源、影響等作用,為海滄集成電路發展提供產業規劃、資源導入、項目引導等全方位的支撐。
“區別于其他區域的產業發展路徑,海滄集成電路不盲目上馬項目,而是走有特色的差異化路子。”王匯聯告訴記者,海滄正圍繞以產品為導向的特色工藝技術路線的產業鏈布局,重點發展以產品為導向的特色工藝、先進封裝測試和集成電路設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特色重鎮。
尤其體現人才專業團隊作用的是,海滄在布局重大項目的同時,也馬不停蹄地根據市場需求布局產品的研發,“確保項目建成后馬上可以投產,產品有市場銷路,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
近三年來,在專業人才隊伍的助力下,海滄積極探索政府資源與市場手段結合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模式,導入重大科技項目資源和人才資源,尋求在細分領域打造比較優勢、價值鏈優勢,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一躍成為中國大陸最熱點的集成電路發展區域之一,在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發出了“海滄聲音”,占據了一席之地。
“海滄完成了0到1的轉變、提升,科技資源已成為海滄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要素資源之一,但科技資源屬于稀缺性、戰略性資源,結合海滄實際,我們將以更大的耐心、魄力進一步完善海滄集成電路先進產業鏈布局,加大項目和應用端的人才導入。”王匯聯說。
成效
2018年以來,海滄區已落戶集成電路產業重大項目5個,總投資超300億元,包括封測、12英寸特色工藝芯片制造、4/6英寸化合物芯片制造、軟硬載板等。其中,通富微電子封裝項目、士蘭微12英寸特色工藝芯片制造成為區域產業驅動的重要一環,一期達產后,年產值可超118億元。IC設計類項目已建成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海滄基地,共引進設計類企業30余家,聚集了400余位集成電路從業人員。
蘇月(左)
國家部委人員掛職海滄
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鏈布局
“在一個蓬勃發展的區域,推動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發展,看見成效顯現,這種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
——蘇月
2017年7月,蘇月從國家科技部到海滄區科技局掛職副局長,分管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熟悉中央和國家部委宏觀政策的優勢,讓蘇月工作開展得心應手,“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找到國家政策與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契合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蘇月說。
通過人才引進爭取國家高端資源支持,是海滄區人才工程的又一成效。作為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處長,蘇月為海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更高層次的資源支持和更廣闊的發展視野。
一年的掛職中,她和團隊的成員著手梳理海滄發展了10多年的生物醫藥產業現狀、機遇和挑戰,并在政策、技術等層面進行全面規劃,確立了生物醫藥作為海滄三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的地位。她還積極發揮人脈廣、資源多的優勢,為生物醫藥領域的重大項目落地海滄奔走溝通。
“在一個蓬勃發展的區域,推動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發展,看見成效顯現,這種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蘇月對海滄的掛職經歷回憶滿滿。
海發集團副總經理張靖是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掛職海滄的另一位專業人才。在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張靖一直是不遺余力的推動者。當前她正推進“乙肝臨床治愈與肝癌預防示范區項目”,著力打造“重大新藥創制”服務“重大傳染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廈門樣本。同時,她還推動海滄生物醫藥園區企業與廈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共建“抗腫瘤新藥臨床評價技術示范性基地”,并獲得國家層面立項支持。
記者了解到,海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人才政策遠不止于此,海滄區相關部門目前正積極推行生物醫藥企業人才“認定+培養”計劃,1月組織了海滄生物醫藥協會初、中級職稱評審會,6月組織了高級工程師評審會,推動海滄區生物醫藥行業職稱評定,高度匹配海滄區人才需求。
成效
目前,海滄區已與國家科技部、衛健委有關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完成《廈門市海滄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研究》;當地還與數十個國際、國內先進生物醫藥類項目進行投資接洽,生物醫藥產業從孵化為主轉向以產業化為主,規上工業產值保持20%以上增速。
孫明云
創新自主培育人才模式
力促教育
提質增效
“在海滄,只要你有干事的想法,就有廣闊的平臺和支持。教育的事情在海滄總是得到優先的支持。”
——孫明云
7月31日下午,記者走進孫明云辦公室時,他正和同事在探討新學期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督導評估的安排。孫明云從教28年,教育理論和業務功底扎實,具有教師高級職稱,2017年從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調任區教育局副局長,發揮“專業+崗位”作用,有效推進全區教育教學等專項工作。
“在海滄,只要你有干事的想法,就有廣闊的平臺和支持。教育的事情在海滄總是得到優先的支持。”孫明云坦言在海滄18年的教育經歷,讓他見證了海滄的教育從薄弱到均衡,并不斷邁向教育強區的過程。
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督導評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小學校長對原來的督導評估嘴上不說,但心里‘不服氣,覺得用處不大’。”孫明云告訴記者,從2018年開始,海滄正式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督導評估,并強化評估結果的應用,“不走過程不講人情,肯定成績、指出問題,并邀請上海江蘇等地教育專家把脈問診解決問題,10所試點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很歡迎這樣實實在在有效果的評估。”
引進優秀人才的同時,海滄的教育還創新自主培育人才的模式——當地啟動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青年干部培養工程”,培養自己“會念經的和尚”。
“青年干部培養工程”從全區選拔出148名、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教育系統青年干部,人稱“35計劃”。區教育局準備通過三年(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的系統化、專業化培訓,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教育發展需要的年輕干部隊伍。
比較特別的是,海滄把“青年干部培養工程”交給專業的人才培育團體。譬如說,幼兒園青年干部培養工程是和中國人才研究會教育專委會合作,周末的時候,一些上海的“大咖”園長就會出現在海滄教學。而中小學的青干工程,則是和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聯合舉辦。孫明云介紹,雖然培育工程才開始不久,但一些年輕骨干已經脫胎換骨。他們一旦成長起來,將是海滄教育未來發展的強勁力量。
海滄的教育試點改革還不止于此,高位嫁接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三大“師范巨頭”等國內優質資源,有效提升了教育質量。今年9月,當地還計劃把“學區化辦學”推進至新陽片區進行試點,以解決不同區域教育的不均衡。原來,學校是各掃門前雪,結成聯盟后,開始手拉手做事、抱團發展。
成效
在優秀人才的驅動下,海滄如今的基礎教育蓬勃發展,2017年以來新增學位18150個,基礎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中考均分超過市均分、排名島外四個區第一,先后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通過“福建省教育強區”評估驗收。
楊繼祥
引進行家里手
探索媒體宣傳新路徑
要以“說書人”的角色去做新媒體,把新思想、正能量、人文情懷等潤物細無聲地傳播到老百姓心中。
——楊繼祥
近日,海滄區官方微信公眾號“今日海滄”推出關于660位求職者競聘華師附中18個教師崗位的消息,單篇閱讀量超過1.3萬,眾多海滄居民在文末踴躍留言,紛紛為這所曾經的薄弱校點贊。
實際上,海滄能夠在短短兩年時間,新媒體宣傳和區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迅速開展并取得成效,與當地專業意識形態宣傳人才隊伍有著密切的關系。
2016年底,海滄區考慮到宣傳領域專業人才比較匱乏的實際,從企業招聘專業人才專職負責宣傳工作,現任海滄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楊繼祥就是那時起從廈門日報引進到海滄工作的,全程參與并協調推動“今日海滄”從創辦到發展壯大。他先后通過市場化招聘的形式迅速組建起一支新聞宣傳的專業化團隊,引進新媒體專業人才彭建文任滄江新媒編輯部總監。
“我們按照‘說人話、接地氣、重民生、講情懷’的原則生產原創內容,選題標題精雕細琢,原創的內容和互動參與的傳播方式,讓群眾喜聞樂見,每天看‘今日海滄’已經成為海滄居民生活的‘第四餐’。”彭建文說。
作為區級新媒體平臺,“今日海滄”等矩陣發布的內容更多的是海滄居民關心的民生報道和人文情懷傳播,包括高鐵施針救人女孩、“最美網格員”評選等報道讓地方新聞宣傳有溫度,群眾有共鳴。
“‘今日海滄’成立之初,區委領導定調‘講海滄人的事,講給海滄人聽,真正把鏡頭和畫面留給群眾’,這決定了我們的宣傳必須向內向下,全區的街道和部門在這方面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楊繼祥說。在工作中,他不斷提醒團隊要以“說書人”的角色去做新媒體,把新思想、正能量、人文情懷等潤物細無聲地傳播到老百姓心中。
成效
作為海滄區最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今日海滄”自2017年6月1日上線以來,共發布原創內容1200多條,粉絲超過13萬,頭條平均閱讀量超過7000,成為廣大海滄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穩居“福建微信影響力指數榜”政務新媒第一陣營,最好成績是全省第一。海滄區在新媒體領域的探索實踐,獲得了中央、省、市領導以及業內專家的肯定,被新華社譽為“縣(區)級融媒體建設的海滄模式”。
李佩珍
聘任臺胞為社區助理
實踐社會治理海滄樣本
“沒想到大陸的一個區會這么開放、包容,我被海滄這片黏人的土地吸引了!”
——李佩珍
去年,海滄微電影《從1到43》廣泛傳播,故事主人公李佩珍是來到海滄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臺胞第一人,也是海滄一個特殊群體——臺胞社區主任助理的一員。“沒想到大陸的一個區會這么開放、包容,我被海滄這片黏人的土地吸引了!”
作為全國設立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強的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凸顯“臺味”、打好“臺球”,始終是海滄區的工作重點。
2014年,海滄與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開展社區營造試點項目,吸引臺灣社區規劃師李佩珍主動留任,被聘任為首個臺胞社區助理。
5年來,在海滄成功打造全省首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閩臺生態文化村青礁村,開設“四點鐘學堂”、建設“社區書院”的諸多實踐中,她全力融入并推廣臺灣社區營造理念,成為臺灣社區營造與海滄實際結合的典范,李佩珍先后擔任區政協委員、獲評福建省三八紅旗手。
以此為帶動,海滄區在全國首創聘任臺灣青年擔任社區主任助理,2017年以來公開招聘三批共計54名臺灣青年,深入社區參與編制和執行鄉村振興規劃、推廣志愿服務、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組建鄉村產業合作社等,贏得海滄居民廣泛認可,成為“新海滄人”。
如今,臺助的群體越發壯大,李佩珍的角色也有所轉變。2019年按照“顧問團隊+執行團隊+項目化運作”的方式,成立了“海滄區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李佩珍擔任理事、秘書長,以此為載體推動臺助工作常態化運作。
“臺胞社區主任助理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們現在已經是3.0版。臺灣青年在海滄備受禮遇,我們自己更要上進。”李佩珍告訴記者,基金會的成立讓臺助的工作開展有了載體和平臺,今后將更專注于人才培訓和專業項目的策劃生成,把臺灣社區治理的先進經驗與海滄的實際結合,發揮出積極作用。
近期,李佩珍和伙伴們正結合新陽街道新垵東路的整治籌劃開展一場“造街行動”,“我們會詳細調研整條街道的業態、從業者來源,通過美食節等文化活動拉近新老廈門人的距離,并會開展行為觀察,發現問題,提升整條街道的文明水平。”
成效
近年來,臺助廣泛扎根社區,參與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工作,助力當地探索出一條社會治理的海滄經驗。臺胞社區主任助理在海滄的工作實踐,也有效吸引了更多臺灣青年到廈門就業,進一步推動兩岸融合。不僅如此,海滄區今年還針對臺灣人才實際需求,修訂出臺《海滄區引進臺灣人才辦法(修訂版)》,強化對引育臺灣人才的政策支持。啟動臺灣醫師進社區項目,與廈門長庚醫院合作,全國首創聘任4名臺灣專家擔任社區醫師,有效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