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臨夏東西協作援建“扶貧車間”帶動當地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廈門援疆醫生開展義診活動。
我市積極開展消費扶貧,采購臨夏州特色農產品。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李曉平 本版圖/市對口辦提供)近日,廈門市·臨夏州對口幫扶廣河縣祁家集鎮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建成通水。該項目于3月15日開工,安裝祁家集干管和朱家坪干管16.07公里、祁家集干管沿線支管6.8公里、新建檢查井90座、布設金屬設施124套,較好地解決廣通河南北沿線祁家集鎮的黃家溝、陳家灣和三甲集鎮的頭家、宗家等15個村共340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8031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這是我市落實黨中央“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扎實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工作的一項舉措。今年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持續推進對口幫扶地區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主動對標對表,落實落細各項幫扶責任。今年3月在國務院扶貧辦的通報中,我市在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的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繼續取得較好階次,綜合排名在東部十三個城市中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今日是國家扶貧日,9月份我市率先全國出臺《廈門市推進東西部扶貧產業合作的若干措施》,市區兩級財政拿出2000萬元資金,對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合作過程中實際投資且有效經營、企業增資擴產生產設備采購、吸納建檔立卡戶人數、國家部委表彰或列為典型推廣的企業等情況給予獎勵。鼓勵我市企業赴對口扶貧協作地區開展產業合作,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的獎勵。
產業合作
援建“扶貧車間”在臨夏州各縣市遍地開花
“在家門口就可以進廠上班,以前想都不敢想。”臨夏州折橋鎮后古村建檔立卡戶王蘭花在村里的凱琳鞋業“扶貧車間”上班,彈性工作制讓她既可以照顧家里的小孩,還能通過底薪+計件的工資模式,每月領到2000多元工資,算上生活成本,并不比在外打工差,家庭條件明顯改善。
目前,廈門-臨夏東西協作援建“扶貧車間”在臨夏州各縣市遍地開花,在幫助當地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的同時,也激發了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廈門凱琳鞋業有限公司在廈門援臨工作隊的引進下,積極投身扶貧工作,今年8月在臨夏市折橋鎮后古村成立“扶貧車間”,讓村里的困難群眾實現了穩崗就業。
臨夏凱琳鞋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加工運動鞋幫為主的扶貧企業,計劃吸納建檔立卡戶150戶以上,目前就業人數8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4人。秉承“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困難群眾參與”的思路,企業將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帶過來”,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在“扶貧車間”成立電商部,通過線上平臺和網絡直播等渠道加強扶貧產品宣傳和產銷對接,提高產品市場認可度和經濟效益,鞏固脫貧成果。
今年以來,我市新增援建“扶貧車間”64家,目前援建“扶貧車間”總數達到167家,占臨夏州“扶貧車間”比例達90%以上,雇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比達50%以上,已經形成精準扶貧的“廈門模式”,得到中央部委領導的充分肯定。國開行廈門市分行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主動協同國開行甘肅省分行為東西部扶貧協作企業提供“融資融智”支持,9月17日,發放首筆4000萬元貸款用于集和興貿易有限公司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有利于當地特色農產品制造、加工、包裝企業產生集合效益,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增收。
在國資委的牽頭下,今年我市各扶貧公司在鞏固去年產業合作成效的基礎上,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繼續加強調研和探索,緊盯產業項目帶動脫貧,做大做強落地項目,增強當地經濟發展“造血功能”,擴大貧困勞動力就業渠道。“廈門夯達高原農特產品加工園”項目園區已開工建設,充分利用廈門市各區對左貢縣各鄉鎮產業幫扶資金3000萬元和援藏工作組爭取的計劃外資金500萬元,筑巢引鳳,重點帶動芫根、青稞、松茸等當地農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廈康公司借助背后4家國企股東平臺支撐,投入“真金白銀”在左貢投資設廠,在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上推廣唐卡和藏香等特色產品,引進廈門成功紅公司承接左貢縣中林卡萬畝葡萄基地項目,整理當地旅游資訊在廈門旅游集團官網發布。
消費扶貧
打通臨夏優質農優特新產品銷售通道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一頭接著廣闊市場——日前,今年廈門對口扶貧臨夏州的首批“高原夏菜”抵達廈門,我市依托夏商集團遍布城鄉的綜合渠道網絡,為廈門成功構建起一條臨夏州優質農產品銷售通道。
據了解,今年入廈的臨夏州優質“高原夏菜”共有9個品種,包括芥藍菜、菜心、西蘭花、娃娃菜和西芹等。高原夏菜是臨夏州一大特產,臨夏州的高原氣候夏季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孕育的優質蔬菜口感脆甜,營養價值更高。臨夏州生態環境綠色無污染,當地農作物傳統種植,優質無公害,更能滿足市民對高品質蔬菜的需求。
今年在市商務局的牽頭下,利用廈門大市場、大流通的優勢,夏商集團發揮國有民生流通主渠道優勢,與臨夏建立起農產品長期穩定供銷關系。“夏商集團主動對接幫扶臨夏農產品需求,搭建起臨夏優質農副產品銷售扶貧通道,每周將有兩車臨夏特色農副產品抵廈。”夏商農產品集團總經理助理、同安夏商農產品公司執行董事魏輝說,夏商集團在幫扶臨夏州的同時,也保障了“菜籃子”供應,豐富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8月份,依托臨夏消費扶貧App電商平臺,我市啟動廈臨兩地工會名優特新產品消費扶貧活動,號召廈門市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工會大力采購臨夏州特色農產品,采購消費扶貧產品的標準由人均每年不少于100元提高為不少于500元,幫助開拓市場。來自臨夏州內十幾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現場參展,產品主要涉及綠色牛羊肉、乳制品、特色飲品、傳統小吃等30多個品種。通過現場展銷和線上銷售,全方位展示了臨夏州食品產業、傳統工藝、名優產品的各個領域。
消費扶貧是東西部對口幫扶的重要形式,對深化東西部協作、助力臨夏州脫貧攻堅事業、促進電商產業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市各區開展消費扶貧累計4429萬元,主要采購臨夏州牛羊肉、百合、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今年消費扶貧計劃超過1億元。我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積極開展結對幫村活動,累計已有125家企業結對幫扶146個貧困村,30家社會組織幫扶結對50個貧困村,幫扶臨夏州貧困發生率50%以上貧困村實現全覆蓋。
勞務輸轉
推動臨夏高校畢業生進單位進企業
國慶過后,15名臨夏州建檔立卡戶高校畢業生就將赴任廈門市圖書館等事業單位崗位。“去年,我先生已經考入廈門相關事業單位,今年我也如愿來到廈門。”一位回族姑娘興奮地告訴記者,如果不能如愿考入廈門事業單位,她就會去參加廈門企業招聘,因為他們夫妻倆都非常喜歡廈門這座溫馨包容的城市。
在勞務輸轉方面,我市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平臺,推進臨夏州建檔立卡戶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幫扶。在我市事業單位編內人員崗位數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每年向臨夏州建檔立卡戶高校畢業生提供15個編內人員崗位,截至今年,已有30名臨夏籍建檔立卡戶高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特區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每年由廈門國資委牽頭,組織多家廈門優質國企攜帶20個工作崗位赴甘肅臨夏州開展現場招聘活動。
同時,及時推送廈門民企工作崗位信息。按照工資待遇較高、工作環境較好和能夠提供清真餐飲的標準,在廈門上萬家企業中遴選86家優質民企,按照每2個月收集一次工作崗位信息的頻率,定期向臨夏州各縣人社部門推送廈門民企崗位信息,有序引導臨夏州建檔立卡戶高校畢業生到廈門工作發展。此外,針對引入臨夏州的東部扶貧車間管理人才缺乏的需求,及時將個人赴廈意愿不強的建檔立卡戶高校畢業生聯系方式及時向相關扶貧車間進行推送,在求職應聘和用人需求搭建“橋梁”,在促進貧困高校畢業生就地就近就業的同時,緩解相關扶貧車間中層管理人才緊缺的狀況。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市共組織70家(次)企業攜帶7420多個崗位赴臨夏州召開現場招聘會33場,輸轉至廈門就業建檔立卡戶人數2844人。2018年前輸轉至廈門且2019年穩定就業1220人,今年新增輸轉1624人。輸轉至第三地建檔立卡戶人數2098人,就地就近就業建檔立卡戶人數6533人。舉辦建檔立卡戶勞動力培訓班90期3936人,完成任務數4075人的96%。舉辦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14期,完成培訓600人,創業成功317人,帶動脫貧人數1552人。
支醫支教
派遣骨干幫助臨夏提升醫療教育水平
醫療是重大民生問題,為提升援助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近年來,我市一批批支醫工作者遠離家人和故土,在艱苦的異鄉堅守醫者仁心,以堅定的使命意識和崇高的奉獻精神,用高尚的醫德醫風和精湛的醫技醫術,推動受援地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為受援地人民的生命健康撐起了一片藍天。這期間涌現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跡,包括無悔前行兩度援藏的許愛珍、莊志成,拖家帶口參與援寧的婦產科醫師李佳寧,一天收治18名產婦的馬玉平,將骨科優勢技術送入寧夏海原的林原,仁心仁術、情系新疆的邱東升、舒詩軍、胡天赤、葉文彬、劉德順、嚴輝弟、李津、江宏飛,攜手援臨的王韻、林萍莉夫婦、“洪水不退,我不撤退”用“心”護航謀健康的魏明月、陳宏等,他們恪盡職守,救死扶傷,用點滴平凡彰顯大愛,無問西東,自成芳華。
近年來,廈門市衛健系統組織選派了大量醫務人員奔赴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省(區)開展支醫幫扶。其中,從2002年起先后往西藏林芝和昌都選派了中長期醫療技術專家14批48人次。2010年起,先后派駐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進行支醫幫扶的醫療技術專家共有13批67人。2017年9月至今,有計劃地向甘肅臨夏州派遣駐點幫扶一月期以上人員216人,其中一年期32人。2018年至今,已派駐寧夏支醫一月期及以上醫務人員54人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是醫療援助、健康扶貧的關鍵所在。近三年來,我市衛健部門積極組織協調各醫院,免費接收來自臨夏州各級各類醫院共七批次142名進修人員,來自西藏的進修人員十余人次。同時,各支醫人員積極“走出去”開展業務指導講座、教學查房、手術帶教示范等。
今年2月起,身在東鄉支教的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教師陳登連與金安小學英語教師趙影跑遍了東鄉24個鄉鎮、70多所小學,他們要用一年的時間,把我市的先進教育理念傳授給當地的每一位老師。在這里,他們共同組建起名為“鷺隴行知”名師工作室,吸納當地骨干老師進行全方位培訓,并帶領他們把公開課開進偏遠鄉村學校,實現教學傳幫帶、經驗薪火傳。我市教育部門把幫助臨夏提升教學整體質量當作重要目標來突破,采取短期多批次的模式,選派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到臨夏州開展支教活動。今年,市教育局新選派16名優秀骨干教師到臨夏州各縣市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除了支醫與支教,根據臨夏州的需要,廈門市科技局、商務局、各國有企業等派出科技、電商、企業管理人才到臨夏州參與人才支持,通過專題培訓、跟班學習等形式,積極為臨夏州培訓各類人才。
【聲音】
脫貧攻堅我想說
●廈門市農業局巡視員,掛職臨夏州委常委、副州長、廈門市援臨工作隊領隊邱武偉: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工作隊將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克服一切困難,抓住人生歷練機會,奮力書寫人生華章,與臨夏州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結下深厚友誼,攜手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共圓偉大復興中國夢。
●建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沁:在閩寧扶貧協作工作中,建發集團秉持“開拓新價值,讓更多人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的企業使命,充分整合集團優勢,不斷拓寬閩寧脫貧增收路。在葡萄酒產業打造了賀蘭山東麓“柏雅”品牌,還協力推動閩寧鎮會議中心酒店項目。接下來,我們將探索白蘭地加工、玻璃瓶生產、閩寧特色旅游等項目建設,為閩寧鎮聚集人氣,化戈壁荒漠為希望熱土。
●臨夏州廈臨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臨夏州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李勇:我作為廈門援臨的一員,帶領廈臨公司全體人員切合臨夏州的實際情況,通過實地調研考察,對當地面臨的突出制約問題,科學分析論證,摸索出“國企出資+民企訂單”和“技術保障+地方政府協助雇傭建檔立卡戶”的模式。引進東部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臨夏州,形成國企與民企混合制實施產業幫扶,為臨夏州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集美區衛健局局長,掛職左貢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廈門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隊長黃新聰:作為“廈七援”隊長,我帶著援藏隊員深入左貢縣各鄉(鎮)和絕大多數貧困村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基層干部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發展環境,逐漸理清了援藏扶貧工作思路。下一步,我們的援藏扶貧工作焦點將集中在幫助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和推進鄉村振興上。
●集美區集美街道副主任,掛職吉木薩爾縣委副書記、廈門援疆前方分指揮部指揮長潘志遠:我們堅持整村推進與精準到戶相結合,著力解決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的狀況,堅持輸血和造血、短期和長期并舉,優先幫助解決和扶持就業。加大對農牧區援疆資金的投入,堅持用好援疆扶貧專項資金,大力實施村容村貌整治,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機械集約化經營的扶持力度,發展設施農業、高效生態農業。
●廈門市禾山中學高中語文教師,掛職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胡先鋒: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精準幫扶貧困生便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事項,其目的就是“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吉木薩爾縣一中,我們援疆的6位教師以實際行動努力將精準幫扶落到實處,讓這些貧困生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海滄區委辦公室副主任,掛職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委常委、副縣長賴大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參與對口扶貧工作,我們倍感榮幸、倍加珍惜、倍添責任。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鞏固提升閩寧示范村建設,大力增強內生動力,為涇源縣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奮力工作。
●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掛職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委常委、副縣長林其煌:脫貧攻堅已進入沖刺階段,工作隊將按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精準”的要求,精心實施閩寧協作項目,精準落實各項幫扶舉措,推進閩寧協作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