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集美實施環境提升計劃
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締造集美天藍地綠水凈的優美宜居生態環境,日前,《集美區環境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14—2017)》正式實施。該計劃包含水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和空氣質量提升行動兩部分,分別對集美區未來水環境質量和空氣質量控制目標以及提升改善措施進行了明確規定。
水環境質量提升方面,爭取通過對污染水源控制以及污水再處理,實現2017年底前,石兜-坂頭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杏林灣、后溪、深青溪、瑤山溪達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逐步恢復生態功能。
空氣質量提升行動目標是,到2017年底前,轄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二級天數穩定達到96%以上,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2%。
根據“提升行動計劃”,從本月起,集美區將加強對建設工地施工現場巡查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全區土頭車運輸線路及大型土石方工地周邊500米范圍內的市政道路機動車道每天沖洗2次,人行道每天沖洗一次,逐步實現全區道路“無塵土”目標。

美麗的杏林灣環灣步行道。(林志杰 攝)
擁抱集美新城核心區,被喻為“廈門西湖”的杏林灣越變越美了。今年,一條沿著杏林灣岸線打造的生態綠道開始正式投用,在這里,人們可以在親水步道上散步,在自行車專用道上享受騎行的樂趣,偶爾還能邂逅白鷺掠過水面的優雅身姿。
集美新城不僅是一座創新之城、產業之城,更是一座生態宜居之城。在建設美麗廈門過程中,集美區堅持綠色、環保的原則,將低碳理念融入新城空間布局、交通系統、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處處營造生態、宜居的氛圍。
城市建設的目的是服務生活在其中的人。正是本著這個理念,集美區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在2012年底,集美區順利通過考核,成為廈門市首個“省級生態區”之后,今年年初,集美區又順利通過了國家生態區的技術評估,朝“國家級生態區”又邁進了一步。
1
杏林灣展新顏
融入生態運動元素
在集美,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并行不悖。備受關注的集美新城核心區是廈門首個低碳示范區。它在規劃建設時尊重原有的生態體系,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體現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特色。水域面積達6.9平方公里的杏林灣,是新城不可多得的生態景觀資源。前幾年,為了治理水污染、恢復灣區生態,有關部門開始聯手對杏林灣水域進行綜合治理,包括生豬退養、污水截流、清淤護岸等等,灣區水質得到顯著改善。
在此基礎上,總長26公里的環杏林灣景觀工程也已啟動建設,這條以生態運動為主題的濱水休閑帶上,配套有休閑吧、茶室、游客休息區,景觀設計融入閩南、學村和濱海風格,突出低碳、環保、休閑、懷舊元素,打造“最樂活”的自行車綠道,力圖將杏林灣沿岸打造成一個媲美杭州西湖的“城市綠色屏障”。如今,園博苑西側至IOI棕櫚城項目附近、總長2.6公里的示范段已經投入使用,上個月,環杏林灣公共自行車系統也正式投用。這是集美新城建成的首個自行車慢行系統,沿線共設3個驛站,首批投入150輛車,并采用智能管理系統,方便市民游客使用。
2
倡導低碳出行
構建綠色交通體系
環杏林灣綠道景觀工程僅是集美區“生態優美”規劃的一部分,根據規劃,集美區將加大投入建設線性綠色空間,打通山海通廊,形成都市型、郊野型、生態型的綠色走廊,構建低碳的慢行交通系統。
結合軌道1號線建設,集美新城計劃構建“地鐵+旅游輕軌+BRT+慢行”為骨架的綠色交通體系。除了已經部分投用的環杏林灣綠道,集美區還將在新陽大橋——集美大橋沿線進行慢行系統建設,打造“島外浪漫濱海景觀帶”。
公交出行方面,集美新城大力倡導“公交優先”,推進清潔公交體系建設。據了解,目前集美區新投放的公交車輛以混合動力、CNG(壓縮天然氣)、LNG(液化天然氣)等新能源車輛為主,全區現有新能源公交車輛占比超過60%,在全省、全市都處于領先水平。
相關負責人表示,集美區將進一步鼓勵市民采用綠色出行方式,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到2015年,爭取實現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25%。
3
強化污水處理
流域水質明顯改善
在杏林灣濱水西岸,一棟掩映在綠樹花叢中的白色小屋并不顯眼,但這里卻藏著日處理量5000噸的污水截流處理站,占地僅為普通污水處理廠的四分之一。整個杏林灣沿岸,共設置了13個這樣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這些經過處理的污水將變成可利用的再生水,成為周邊區域及集美新城的施工、綠化灌溉、洗灑、沖廁用水,使新城實現節水至少50%。
結合海堤開口和海域清淤,杏林灣進一步恢復海洋生態。水環境質量提升方面,早在2010年,集美區就啟動了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工作,改善轄區流域水環境。經過整治后,水源地石兜-坂頭水庫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杏林灣、后溪、瑤山溪等轄區流域水質明顯改善。此外,集美區還重點加強了市政污水管網、截污工程、污水處理及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計劃,在新城核心區及杏林灣片區內,今年年底前,九天湖和新城核心區污水處理站將建成并投入使用;明年6月底前,濱水西岸污水處理站投入使用;明年年底前,杏林灣周邊污水截污工程將基本完成。
4
發展綠色產業
挖掘生態旅游資源
城市生態化,產業發展也要生態化。以工業為傳統強項的集美,正在謀求“生態轉型”,圍繞軟件信息、商務商貿、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強二進三”全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路徑上,集美區主動選擇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路子,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低耗能、低污染的產業,關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污量、低產能的企業。
杏林灣畔園博苑景觀優美、雙龍潭、白虎巖、東輝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得天獨厚……在集美,分布于山地林間水旁的生態旅游景區是廈門乃至周邊城市市民出游的首選之地,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市民慕名而來,體驗生態觀光和戶外運動的樂趣。
依托無可復制的學村文化、獨一無二的水上園博苑、背山面海的優質自然資源,近年來,集美區進一步挖掘旅游資源潛力、整合山地旅游資源、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并以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等節慶、文體賽事為抓手,發展生態之旅、文化之旅,為“生態新城”賦予了更多內涵。
(廈門日報 記者 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