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2011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為了讓全市人民在共慶特區華誕的同時,更好、更多、更實地共享特區改革發展的成果,市委、市政府在歷屆班子和歷年持續不斷推進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集中推出了30項惠民利民舉措。這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戰略部署,繼續打好“五大戰役”、大干開局之年的重要安排,是著力島內外一體化、著力惠民生促和諧的具體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務實體現。
該項工作啟動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確強調,惠民利民舉措必須盡可能多地惠及廣大市民,特別是低中收入群眾;必須充分征求和聽取全市廣大群眾的意見,以期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更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必須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以利一年又一年地堅持下去。為此,從去年11月開始醞釀到今天正式公布期間,市有關部門先后多輪通過我市報紙、電視、廣播發布通告,開辟手機短信平臺、廈門網專欄等多種渠道,向全市人民廣泛征求意見、征集項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為民辦實事工作,多次進行論證研究。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多次作出批示,多次聽取群眾意見包括網上交流,多次進行逐項商議,提出改進和完善的具體要求。
縱觀今年為民辦實事內容,不僅項目更多、覆蓋面更廣,而且投入更大、措施更實,覆蓋了民生保障的基本方面。其中涉及就學6項、就醫2項、就業2項、住房2項、公交4項、飲水和食品安全6項、市政設施建設4項等。這些項目有的已經實施,有的正在推進,有的即將啟動,請廣大市民群眾給予支持、監督和幫助。同時,希望全市人民大力弘揚特區精神,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努力推動廈門科學發展新跨越,不斷創造廈門經濟特區新輝煌,共同構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1 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完全免費
在已免除公辦學校義務教育學雜費的基礎上,從今年春季開始,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簿籍費;從今年秋季開始,免除民辦學校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生學雜費、課本費、簿籍費。
2 新增公辦幼兒園24所,扶持民辦幼兒園達標
今年全市新建或開辦公辦幼兒園24所,實現一鎮(街)一所公辦園。為公辦幼兒園核編并逐步擴大進編比例,提高幼兒教師合格率。扶持民辦幼兒園達標,對規范整治無證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提升質量給予資助,以提供更充裕的合格學位,緩解入園難。設立特殊幼兒園,為殘疾兒童提供專業康復訓練和學前啟智教育。
3 大幅度新增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入公辦學校的學位
今年全市繼續加大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力度。啟動完成思明小學、東海一小等8所中小學新、擴建工程。啟動廈門五中蓮前校區、汀溪學校等15所中小學建設。
4 提高中小學校舍抗震能力
為確保校舍安全,全年加固中小學校舍50幢約12.41萬平方米。
5 加強學校周邊安全管理
全面建設與實施全市中小學校與公安110聯網的監控與報警系統,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提高學校安全保衛水平。
6 逐步實行中職教育免費
今年秋季開始,全市中職學校的新生免除一年級學費。同時,加快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加強中職教師業務培訓,提高我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
7 實現城鄉居民醫保標準一體化
今年起,全市統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標準,財政補助從190元/人·年提高到300元/人·年,市、區兩級財政投入2.7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統一。同時,將城鄉居民住院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70%,減輕居民負擔。
8 加大力度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條件
今年起,從預算內基本建設支出盤子中投入2億元,全面改造提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設施條件,強化市級醫院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的業務指導,完善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的醫療和公共衛生功能,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實行全市常住人口公共衛生服務保障一體化,開展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改擴建湖里醫院、翔安同民醫院,使全市各區都有一家三級醫院。
9 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4萬套
今年全市計劃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4萬套(包括廉租房、保障性租賃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保障性商品房、限價商品房、安置房等),總投資100億元。適當調低住房保障準入門檻,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
10 提高城市服務功能,方便市民生活
新增一批市級優秀物業管理小區。整治一批老舊住宅小區。對有條件的老舊住宅小區加裝電梯,市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建設一批公共停車場。在全市建設一批人行天橋。
11 加快便民商業網點建設
從今年起,市、區兩級財政共安排約1000萬元,規劃建設220家日夜經營連鎖便利店和5家配送中心,著重解決島內偏遠社區、新建小區、島外新舊社區和農村購物不便問題。
12 繼續推進舊村改造和老區山區建設
今年市、區兩級安排專項資金2億元用于舊村改造和老區山區村建設,廣泛開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完善農村公共設施管護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3 繼續打好城市建設戰役,提升宜居水平
加快推進街道及重要節點綜合整治,新建一批社區公園及綠地,全面實施城市綠化、鄉鎮綠化、通道綠化、屏障綠化的“四綠”工程,提升廈門宜居水平。工程總投資約8億元。
14 降低公交票價
在去年降低公交票價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大幅度降低公交票價,將現有全程3元價格公交線路降為全程2元,大幅度增加全程1元票價線路,降低2元線路所占比重至10%。改變以進出島計算票價的做法,而以通行的里程計價,線路不足20公里的一律以1元計價,超過20公里的以2元計價,最高票價2元。年內公交乘車刷E通卡由現行9折調整為8折。學生卡優惠范圍從現有50條擴大至全市運營線路。以上政策實施年預計新增財政補貼約1.75億元(不含乘車量增長需增加補貼數額)。
15 新增15條公交線路
今年新增15條公交線路,提高公交覆蓋面,優化線網。推動公交智能化二期建設,實現公交車輛實時視頻監控,公交車輛維護、保養、檢測監控。
16 更新及新增公交車輛550臺
全市今年繼續更新及新增車輛550臺,需投入資金2.96億元。
17 完善公交配套設施,全面改善乘車條件
建成枋湖公共交通客運樞紐中心;建設第一碼頭公交樞紐站;建設256個公交候車亭;開工建設翔安公共交通客運樞紐中心;加快后溪長途汽車站建設。約需投資4.5億元。
18 治理餐桌污染,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加強對農藥、獸藥、化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管理,嚴格落實蔬菜、水果、茶葉、畜獸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指標,全市各牲畜屠宰場、島內家禽集中交易市場動物產品檢疫率達100%。開展乳制品、食用油、鮮肉和肉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酒類等6個重點品種的綜合治理。推廣激光灼刻肉品,加強對肉品安全的監督,扶持企業進行肉類冷鏈流通體系建設,提高肉類質量安全水平。
19 建設“菜籃子”基地,提高菜肉供應水平,穩定價格
推進優質“菜籃子”基地建設,年內建成生豬基地15萬頭,建設蔬菜基地5000畝,建設水產品基地4000畝。提高全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穩定菜肉價格。
20 開辟新水源,確保市民用水安全
為確保城市用水安全,今年計劃完成投資2億元,用于續建蓮花水庫,建設總庫容3286萬立方米。
21 改造九龍江北溪引水左干渠(二期)
為提高全市飲用水質量,從今年起,全市安排資金共約1.21億元,用于新開挖兩條平行輸水隧洞代替原渠道供水。在新開挖隧洞供水的同時,進行左干渠源頭段6.47公里渠道的清淤和整治。
22 全面改造農村自來水舊管網
在去年全面完成村村通自來水的基礎上,今年全面改造農村自來水舊管網,年內21個社區全部完成。改造同安區蓮花、鳳南農村自來水舊管網,年內全面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57億元。
23 汀溪水庫群綜合整治
為確保同安、翔安兩區生產生活用水,繼續加大力度對汀溪水庫群的綜合整治。工程總投資約5億元。
24 擴大清潔能源使用范圍,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今年繼續擴大管道燃氣供氣范圍,加快推進同安片區供氣燃氣管道建設,加快天然氣汽車加氣站建設,推廣工業企業使用天然氣。
25 加快推進東、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
在已建成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加快推進東、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年底建成點火發電試運行,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年底基本完成主體建設。
26 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率
建設環島路污水截流工程。擴建石渭頭污水處理廠(一期),今年完成石渭頭污水處理廠泥區及綜合樓建設。建設西爐污水提升泵站,今年建成1座7萬噸/日的提升泵站。
27 提高全市應急救災能力
今年建設700個自然災害避災點和42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布設到村的氣象災害應急信息顯示終端。
28 解決駐廈部隊實際困難,讓駐廈部隊官兵共享特區發展成果
出臺政策,加大力度安置隨軍家屬。采取措施,改建軍休所的老舊住房。
29 建立街(鎮)殘疾人職業援助中心
大力推行街(鎮)援助中心,初步形成以援助中心為主體的區級殘疾人就業服務網絡,促進殘疾人就業。
30 鼓勵企業招收本市農村勞動力
對企業招收本市農村勞動力與外來員工的社保差額,按企業稅收繳交關系,由市、區財政予以補助,共需投入1.8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