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相依的廈門,卻長年被打上“缺水”的標簽——這一矛盾,推動我市把居民的生活水源,瞄向浩瀚的大海。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動下,廈門海水淡化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市每天將淡化海水5萬噸以上,逐步形成以水庫群供水為主、九龍江供水為輔、淡化海水應急的“三大水源”立體供水體系,確保城市用水“源遠流長”。
早在2005年,我市就編制完成《廈門市海水利用規劃》,提出建設一個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基地和一個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示范基地。
記者獲悉,目前,我市船用、海島用海水淡化整裝設備及技術已開發成功,海水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進展,噸水淡化能耗已降到3度電以下,遠低于目前我國平均5度電的水平,這也為我市發展海水利用產業鏈提供了科技支撐。據了解,下一步,我市將大力推進海水淡化工業用的純凈用水和戰略應急水源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相關部門擬在翔安建設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被擺上日程,建成后每天可生產淡化海水5萬噸到10萬噸——平時向工業企業供應工業用純凈水,遇到緊急情況時將通過海底通道向島內供水。
根據我市的有關規劃,接下來,廈門將把海水綜合利用作為戰略性產業加以培育,大力推進工業冷卻用水、城市生活生態用水、火電廠脫硫等的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應用規模,構建技術應用-裝備產業化-產業鏈示范相互促進的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發展模式,把廈門打造成為海峽西岸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城市。(文章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