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像是一扇窗,讓村(居)民往外看見了他們不曾看過的文明之美;它也像一扇門,讓科學理論、黨的政策、主流價值觀等依托志愿服務,走進了百姓家里。它在村(居)與外界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實現了志愿服務的精準供需對接,更在村(居)民心中播下了文明實踐的種子。歷經幾年的澆灌與培養,文明實踐在山村里開了花、結了果……
集美黃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精準對接 架起內外溝通橋梁
集美區后溪鎮黃地村是該區最偏遠的山村,村內常住人口200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0余人,屬于典型的“空心村”。不僅如此,該村交通不便,文化、科技、衛生等方面的資源匱乏。
黃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初期,專業社工走訪了村里90%的常住人口,了解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并對居民需求進行整合、分類,梳理各類志愿服務資源,建立志愿服務資源庫,發揮平臺資源調度作用,提升服務的針對性。
為了讓志愿服務實現常態化,黃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探索,對接、使用各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通過廈門文明實踐、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平臺渠道,定期發布黃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信息,并將活動信息推送至集美·誠毅志愿者聯盟、各街鎮志愿服務隊、企事業單位等,歡迎他們走進黃地村。
隨著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黃地村里常能見到“紅馬甲”的身影。依托集美·誠毅志愿者聯盟平臺,集美盧媽媽愛心隊等專業志愿服務隊伍進村提供服務;高校大學生志愿者走進村里,開展各類特色活動;企事業志愿服務隊伍發揮黨員志愿者模范帶頭作用,帶動群眾,凝心聚力貢獻力量。
在這些志愿隊伍帶動下,村民們也動起來了。熱心村民、鄉賢骨干成為村里第一批穿上紅馬甲的人,村里的“紅馬甲”隊伍逐漸壯大,村民們自發組建了“黃地互助幫幫隊”志愿服務隊,這支隊伍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熟悉村里情況、了解村民實際需求。他們與各類志愿服務隊伍一起,把志愿服務做到村民心坎上,讓文明的果實結在群眾心田里。
同安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站十崗 掀起高山文明風尚
近年來,軍營村的蛻變與發展成為廈門鄉村振興的一段佳話。這里青山映翠、流水潺潺、民房錯落有致、民宿一房難求……村民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富足了。
如今,小村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如火如荼地開展。從實踐站到百姓家這一程,距離短了,“路”暢通了。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盤活陣地資源,與當地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從“實踐站”延伸到“實踐崗”。該村創新設置“一站十崗”,高山黨校(崗)、恒利茶廠(崗)、高山防空哨所(崗)、高泉國舊居(崗)、議理堂(崗)、九龍溪(崗)、村部(崗)、褒歌廣場(崗)、幸福院(崗)、健身室(崗)遍布村莊各處,文明觸角不斷延伸。
其中,作為“理論宣講崗”,高山黨校初心使命館已承辦1139個班次,接待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參觀39583人次;作為“產業發展崗”,恒利茶廠始終秉持著“向市場要效益、不與農民爭利益”的理念,帶動村民增收,帶領全村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這種將實踐站、實踐崗與鄉村旅游資源一體化規劃、連點成線的做法,正是軍營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大特色。
這些家門口的文明實踐崗,讓村民樂于參與、便于參與,在全村營造了濃厚的文明實踐氛圍,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村民們的舊觀念,“種”下了共建共享的種子。實踐站設立了理論宣講、社會宣傳、教育學習、文藝民俗、科技科普、健身體育、鄉風文明、巾幗志愿服務組等八大平臺,組建了高山“軍營紅”志愿服務隊。村民志愿者成為各文明實踐崗上的先鋒隊、主力軍,常態化開展護林、護溪、產業互助等志愿服務活動。村里,人人都是志愿者。村民志愿服務為高山文明實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海西晨報記者陳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