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有哪些金點子、高科技?獲得全國綠色低碳典型(園區類)案例的象嶼零碳綜合保稅區背后,又藏著什么樣的綠色低碳密碼?8月13日,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活動走進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和廈門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探尋垃圾分類“廈門模式”持續領跑全國的密碼;深入象嶼零碳綜合保稅區,采訪廈門打造國內領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園區”的典型案例。
連日來,20多家中央和省屬新聞媒體的60多名記者,一路采訪調研、一路總結經驗,在各平臺多角度展現廈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舉措、實踐成果和典型經驗。不少時隔多年再訪廈門的記者感慨,如今的廈門,真正走出一條經濟高質量與生態高顏值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垃圾分類既有金點子也有高科技
“今天下午我們有‘紅桶行動’,專門回收有害垃圾。家里的廢燈泡、過期藥品等,都可以拿來回收哦……”穿著紅馬甲、帶著擴音器,“環保達人鄒奶奶”——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居民鄒世恒笑瞇瞇地招呼著。
13日上午,走進金安社區沒多久,記者們就感嘆:這里藏著好多垃圾分類的“金點子”。
“廚余垃圾不僅可就地處理,還能通過‘丟垃圾’獲得積分和獎品?”在金安社區垃圾分類公益館內,聽完市環境衛生中心主任黃偉林的介紹,正當記者們驚訝時,居民吳長青抱著一箱可回收垃圾走了進來。
“這是我從家里整理出來的舊衣服、紙箱板和礦泉水瓶,你們看,掃碼就能得到積分獎勵。”吳長青拿出手機,掃碼登錄環保賬戶,將這箱可回收垃圾放在連接了智能物聯系統的自動感應秤稱重后,顯示重4.29公斤。“1公斤回收物可獲得0.7元環保積分和0.1元公益基金,積分可用于兌換公益刮刮樂和日用品等,公益基金則將作為社區的慈善公益基金,用于幫助困難居民和小區治理。”黃偉林說,通過這種獎勵機制,不僅鼓勵居民自覺履行垃圾分類和正確投放,還增加了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趣味性和積極性。
據介紹,目前,廈門已探索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實現城鄉垃圾分類全覆蓋,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均超98%,準確率達85%。自2018年住建部開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以來,廈門持續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2021年,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分別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成效和制度成果的調研報告》,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國領先之后,廈門再次刷新生活垃圾資源化創新利用的進度條——2022年12月30日,我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在廈門正式投運。昨日,走進這個匯聚了光譜識別、AI識別等高科技的分揀中心,記者們感嘆:原來生活中不起眼的低值可回收物,不僅可以“有家可歸”,還能“變廢為寶”!
“一次性餐盒、牛奶盒、快遞包裝膜……都屬于低值可回收物,它們是生活中具有一定循環利用價值的回收物,可由于加工價值低,企業缺乏回收動力。但在分揀中心,它們經過清潔、分揀,將成為生產原料,是許多企業眼中的‘香餑餑’。”
廈門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負責人江鳳鳳介紹道,居民投放的低值可回收物經過轉運,運送至分揀中心,卸料后噴霧消殺備用。隨后,低值可回收物經過破袋、篩分處理,進入智能化分選平臺,依靠光譜識別和AI技術,實現自動化分揀。它們的未來,是布料、購物袋、環保再生紙……生活中處處都能見到它們被循環利用后的身影,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心已累計回收處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噸,助力減排4.1萬噸二氧化碳,節約2.5萬噸石油,不僅實現了低值可回收物的資源化、規模化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市容管理處處長謝毅強稱。
倉庫屋頂會發電 綠色裝備不加油
13日下午,走進象嶼綜合保稅區,十幾臺叉車正在靈活作業。令記者們疑惑的是,園區內安安靜靜,不僅聽不到傳統燃油叉車運行時的噪聲,也不見濃重的尾氣。
“目前,象嶼綜合保稅區已實現作業叉車全部電動化,一臺電動叉車一年可實現柴油替代量6.2噸,可節約13噸標煤,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19.5噸。”廈門港務物流有限公司機械司機蘭奎玉說。
除了電動叉車,象嶼綜合保稅區內,隨處可見綠色低碳的身影——電動托盤搬運車、電動物流運輸車等新能源物流設備紛紛“上崗”;高效節能的LED燈替代了傳統的金鹵燈、鈉燈等,覆蓋園區全部場所;以節能型工業風扇和空氣調節設備全面替代原有的老式風扇……“我們還嚴格進行綠色園區管理,尾氣污染超標車輛或環保信用不達標車輛,不得進入園區。鼓勵園區內各企業員工綠色出行,將象嶼綜合保稅區打造成真正的零碳園區。”廈門港務物流保稅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黃強告訴記者。
在這里,一座座倉庫的屋頂裝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為園區提供清潔綠色的能源。象嶼綜合保稅區積極落實國家“雙碳”目標,引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充分利用閑置的倉庫頂面空間鋪設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倉儲面積68584.8平方米,綠色光伏鋪設總面積57328平方米,優化園區用能結構,降低碳排放。同時,為解決園區光伏發電量與園區用電負荷存在時間差異問題,配置儲能電站,實現園區用電的“調峰填谷”。
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拿出一份數據:園區所有倉庫的光伏設備全部裝機并網后,整個園區光伏裝機容量達到6.9兆瓦,全年發電量可超899萬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2832噸;建成2.5兆瓦時儲能電站,實現園區內綠色電能源自給自足,除園區自用電能外,剩余電能上網銷售,實現增加年收益400萬元。“節能控制系統的采用,使園區倉庫節省耗能20%以上。不斷提升企業及園區綜合能效水平,促進新能源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園區’。”該負責人表示。
解碼廈門高質量發展密鑰,傳播特區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金點子”。工人日報融媒體中心副主任車輝表示,“通過此次調研采訪,我們要好好挖掘,用生動的案例、具象的故事,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以更生動更小切口的形式宣傳報道出去。”(廈門日報記者 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