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飛架南北,連接起兩岸。和別的市域交通不同,廈漳跨海大橋跨的是兩城,解決的是跨域交通。
同城化和大橋如影隨形。早在籌建時,同城化戰略便已經成為大橋最深的期待。
事實上,廈門在這,漳州也還在那,城市間的距離并沒有縮短。縮短的是城市融合的距離,節省的是時間,提高的是效率,加快的是同城步伐。
兩城的深度融合,產業互補將愈加緊密。
漳州開發區將成廈門副中心
廈漳跨海大橋還未建時,便被貼上一個標簽——— 同城化。
在“同城化”戰略部署中,大橋有個重要任務:整合廈門灣港口資源、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便捷廈漳往來。
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在南岸,它離廈門只有3.5海里。20年前,它很荒涼,但現在,它已經成為以臨港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開發區。
“漳州開發區現在是福建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門類最多的交通設備制造基地、長江以南最大的木材進口集散地。”一位業內人士說。
在漳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胡政看來,廈漳大橋給開發區帶來新的機遇。眼看著大橋就要通車,他的情緒也日漸高漲,豪情滿懷寫就一篇《廈漳大橋賦》。
“轉型的時機到了。”胡政說,開發區要珍惜和用好建成的工業產業基礎,同時轉向城市綜合開發,把開發區建成廈門灣南岸宜居宜業的生態濱海新城。
“大橋將南北兩岸路網連成整體,使廈門海滄區、漳州市區、龍海、漳州開發區形成新的經濟帶,而漳州開發區將漸漸成為廈門特區的副城市中心。”一位專家說。
胡政說,今后,漳州開發區將由偏重工業開發向城市綜合開發轉型;由單純靠土地經營獲取價值向城市綜合開發獲取價值轉型;由建設項目管理向城市化綜合管理轉型。
大橋促使廈門漳州深度融合
漳州,一直在謀求和廈門的深度融合。
事實上,早在2006年,原漳州港的石碼、后石、招銀三大港區納入廈門港一體化管理,大幅扭轉了過去廈門、漳州港各自為政、無序競爭的局面。
“一體化后,廈門市政府及時進行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貨物吞吐量也由一體化前的476萬噸增加到前年的712.3萬噸。”廈門港石碼港區管理站站長介紹,招銀港區則享受廈門港區稅費、補貼、口岸通關等各項優惠政策,目前有20多條集裝箱航線覆蓋國內外,貨物吞吐量逐年遞增,已逐步成為廈門港八大港區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港區之一。
廈漳同城化戰略中,交通系統建設擺在第一位,而廈漳跨海大橋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廈漳跨海大橋通車后,將使兩城之間的融合有了更深度的契機。不僅將廈門灣南北岸路網連成整體,未來,南太武濱海新區還將形成新的經濟繁榮帶。”一位業內人士說,漳州廣闊的腹地和豐富的岸線資源,將為廈門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廈門的生機活力也必將推動漳州更好更快發展。
在不少專家看來,廈漳泉三城中,廈漳的經濟融合度更高、互補性更強、一體化更快。“兩地地域近,港口完全融合,產業又互補,廈門著重第三產業,漳州著重第一、二產業。可以說,漳州是廈門產業轉移的重要腹地,尤其是制造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種植加工基地等。”一位業內人士說。
曾與廈門齊名的孤島將重生
廈漳大橋,跨過一座孤島——— 海門島。
從地圖上看,這座曾與廈門、金門齊名的島,位于漳州龍海,呈梭子形,雄鎮九龍江出海口。它不大,是鼓浪嶼的兩倍。
很早以前,海門島有3座緊挨著的島嶼,40多年前,人工圍墾將它們連在一起。這座島最特別之處在于,進出都得靠船,沒有別的交通工具。
就因為如此,它保留了桃花源般的原始田園風光。現在,島上有兩個行政村:海山村和海平村,約6200人,村民以打魚為主,以養殖和種植為輔。
廈門人和廈漳跨海大橋,改變了這座島。島上的飲用水、高壓電線、有線電視、電話等基礎設施,也都將隨著廈漳跨海大橋的建成,全部改變。
“廈漳跨海大橋通車后,從海門島出發,到廈門只需15分鐘。”一位村民說,大橋帶來的就是商機,大家都盼著大橋通車后與廈門的往來,希望島上的海產品通過廈門走出去,盼著外面的游客通過廈門走進來。(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