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1月7日訊(廈門日報記者吳曉菁、通訊員張志鵬)孤寡老人出門不便,熱騰騰的餐食有人送上門;社區的“四點半課堂”里,愛心媽媽們輪流值班照顧孩子們寫作業;誰家因就業困難導致生活窘迫,社區就忙著尋找合適的崗位;哪家因病致貧了,逢年過節就能收到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
精準幫扶對象王偉俊為居民按摩。記者王協云攝
面積僅有1.6平方公里的思明區中華街道,是全市地域最小的街道,空間有限、資源緊張,老年人、特殊人群、困難群眾等弱勢群體占街道總人數的20%以上。如何提升老城區居民的幸福指數?中華街道用愛心匯聚更大能量,通過居家養老、精準幫扶、愛心圓愿、早教中心等一個個品牌開展助殘、敬老、濟困、扶幼等服務,人人奉獻愛心,人人享受愛心,不僅讓城區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更為“愛心廈門”建設增添亮色。
亮點1
15分鐘服務圈,養老就在家門口
“奶奶,一會您女兒就來了,不要著急,我們先聊會天……”助老員黃育芬握著羅淑德老人的手,輕聲地安慰道。老人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和黃育芬話起了家常。
3日上午,這溫情的一幕出現在中華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該中心目前是全區唯一獲評省級五星級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位于金新河巷16號的這個照料中心,是中華街道為轄區老年人提供服務的綜合性平臺。在這里,老人們可以享受日間照料、喘息照護、短期寄養、中長期托、康復保健、膳食供應、醫療保健等多種服務。徐美華老人正坐在窗邊曬著太陽,她入住照料中心已有好幾個月,“在這里很熱鬧,有很多人可以聊天說話,我高興。”
中華街道共有60歲以上老人8529位。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貼心服務?中華街道先后打造街道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和6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在轄區打造了一個15分鐘的智慧養老服務圈。助老員韓明瑜從業三年多來,平均每三個月就要換一雙鞋。她說,“入戶時一句簡單的問候,就可以讓老人家很開心,我喜歡能夠盡我所能幫助老人。”
不僅有貼心的居家養老,還有周到的助餐服務。中華街道打造了全市首個街道級家庭綜合服務配餐中心,為轄內低收入居民、殘疾人援助中心學員及65歲以上老人提供低償愛心用餐服務,目前已有89人享受該項服務。
亮點2
精準幫扶,讓生活有了新色彩
“放松,我會輕輕地按,不會太用力的……”一邊嫻熟地推拿按摩腿部,一邊緩解老人緊張的情緒。3日上午,王偉俊又來到中華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居民按摩。
家住文安社區的王偉俊,雙眼只能感受到微弱的光線。當他成為中華街道精準幫扶首批試點幫扶對象后,原本模糊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色彩。
每天午餐、晚餐,志愿者們會把熱騰騰的飯菜送到家里;每個月能享受兩次家政服務,家里干凈整潔了;家里的衛生間裝上了扶手,使用上更方便也更安全;出門上銀行取錢,志愿者們會提供出行陪護服務……王偉俊感動地說道,“雖然眼睛看不見,但生活并沒有感覺到太多障礙和不方便。”
在中華街道的精準幫扶下,王偉俊更加堅強面對生活。在參加盲人按摩培訓后,他來到照料中心,義務為居民按摩康復,“政府幫助我站了起來,我也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回報社會。”
像王偉俊這樣的精準幫扶對象,在中華街道目前已有16戶。針對幫扶對象的具體情況,中華街道量身定制幫扶方案,依托鄰里、政府、社會三方資源,依靠網格員、社工、志愿者隊伍、愛心企業等多方力量,從健康、精神、經濟、就業、居住等方面提供全面幫扶,從補血到造血,激發了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幫助他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亮點3
助困扶幼,傳遞濃濃民生情懷
1月2日是臘八節。這天,中山社區的天一樓廣場上洋溢著暖暖的愛心——社區工作者與志愿者們向社區的孤寡老人送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志愿者中,有一位特殊的居民——老駱。中山社區居民老駱今年53歲,體弱多病,夫妻倆都是就業困難人員,靠低保生活。“在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后,社區主動對接愛心企業提供幫助,他們很感激,社區只要有志愿活動,他們就很積極來參與。”中山社區主任王呂宏說道。
話不多,卻始終沒閑著。老駱表示,“社區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愛心,我們也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謝大家。”
從老年人到青少年,從殘疾人到困難群眾,充滿著民生情懷的中華街道不遺余力,將愛心進行到底。在每年舉辦的“愛心圓愿”活動中,中華街道累計幫助2600多個家庭實現新年心愿,5400多人次受益。
霞溪社區書院的圖書室一到下午4點半總是十分熱鬧,社區的孩子們紛紛前來閱讀、寫作業。人雖多,但卻秩序井然,家長志愿者的加入功不可沒。孩子來了,登記簽到;孩子走了,交待安全事項,并向家長報備……家長志愿者的付出解決了一些雙職工家庭的燃眉之急。
如何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華街道充分調動轄區資源,守護孩子健康成長。思明團區委“青少年成長驛站”每周開設紙藝課程;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黨支部與社區共建普法夏令營;成立“愛心幫扶資金”,幫扶困難學生及家庭……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舉措為孩子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