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哪里還需要志愿者的,跟我說一下哦,我隨時就位!”8月1日,一網友發了條微博詢問防疫抗疫志愿服務事宜,底下評論“同問”“隨叫隨到”“+1”……
近幾日,疫情牽動人心。各路志愿者紛紛行動,帶頭加強防護、依法有序參與防疫抗疫志愿服務,積極投身核酸檢測防控一線,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等。在各核酸檢測點,在各疫苗接種點、隔離小區、商圈……廈門志愿者又一次“刷圈”,為疫情防控貢獻了特殊力量。
眼下,廈門重點區域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已經開始,他們已做好準備,整裝待發。
鏡頭1
隔離小區井然有序 居民自發擔任志愿者
在被列入中風險地區、實施隔離后,源泉山莊A區小區幾十名業主在確認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后,自發組建了一支志愿服務隊,小區外的志愿者們也自發趕來支援,“里應外合”化身小區里的“搬運工”和“跑腿俠”,為小區居民運送外賣等物資。
1日中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源泉山莊A區大門口豎立著一塊白板,上面寫著:“快遞請用黑筆標注樓棟及房號。”一外賣小哥蹲在一旁的小桌子邊,用馬克筆在外賣單子和袋子上大字寫下樓棟和房號后,轉交給小區門口的志愿者,志愿者再將送餐員的外賣等物品一一小心放至手推車中。隨后,身著防護服的志愿者將裝滿外賣等物資的推車轉運至小區一樓固定貨架上,在小區業主微信群里通知居民錯峰前往認領。遇上獨居老人或者行動不便的居民,志愿者“點對點”零接觸送貨上門,讓居民放心。整個配送過程,小區內的居民和外賣配送人員全程零接觸。
據了解,小區內的志愿服務隊是由幾十名核酸檢測呈陰性的業主自發臨時組建的,由于小區內業主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高漲,報名的人數較多,目前小區內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居民安心在家隔離。
眼看志愿者們頂著烈日持續為大家服務,許多居民很是感動,多次自掏腰包為志愿者點了冷飲解渴。小區志愿服務隊劉先生感慨地說:“我們自發組織志愿者,信心很足,并沒有被疫情嚇到,士氣都很高。我們都是發自內心為大家服務,沒有任何感覺辛苦之類的。只要大家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難。”
廈門九中教師志愿者參與核酸檢測現場志愿服務。
鏡頭2
教職工穿上防護服 與醫護人員并肩戰斗
7月31日上午6點多,廈門九中教師蘭達雄接到學校同事電話,詢問是否可參加當天的軟件園二期核酸檢測點現場志愿服務。蘭達雄一口答應,并幫助召集其他同事。此時,距離他從社區志愿服務現場回來僅3個多小時。但早上7點半,他還是準時來到了軟件園二期的核酸檢測點,投入工作。
和蘭達雄一起參加了核酸檢測點志愿服務的廈門九中黨員教師還有34名。他們在現場引導市民有序排隊、維持秩序,提醒市民掃碼填寫相關信息等。志愿者們采取輪班制,一班3個小時左右。有的教師志愿者一口氣參加了上、下午的服務。
在檢測現場,部分教師第一次穿上了全套防護設備,與醫護人員并肩奮戰。在檢測點的帳篷里,他們負責掃碼讀取個人信息、核對手機號碼、手動補充個人信息等。直到脫下防護服,他們才發現衣服早已濕透,手已悶得發白。
“參加檢測點服務,其實沒有太多考慮。我們是廈門的一分子,不論是黨員、教師、市民,社會有需要,我們都應該力所能及地出一份力。”廈門九中校長助理、辦公室主任蔡欣欣告訴記者。
在核酸檢測點,一些暖心的場景也深深觸動了這些教師。蔡欣欣就在現場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核酸檢測人員。“他們不是醫護人員,是幼兒園的校醫。特別感動,為我們教育系統自豪。”
蔡欣欣介紹,7月31日晚,又有一批教職工報名,隨時準備著參與接下來的第二輪核酸檢測志愿服務。“我們剛在群里發布招募信息,馬上就有十幾名老師報名。”蔡欣欣說。
這是一群熱衷于志愿服務的教師。平時,他們與金榜山社區對接,積極開展、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學校還通過黨員帶團員、團員帶少先隊員模式,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弘揚志愿服務精神。
記者從思明區教育局了解到,7月30日至7月31日,全區上千名教職工支援核酸檢測,近200名校醫參與實際檢測工作。
外籍志愿者潘淑娜在核酸檢測現場做引導。
鏡頭3
服務疫情防控 志愿者時刻準備著
7月30日下午,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員工、嶼后社區黨員志愿者趙偉華在黨建e家上看到了社區招募核酸檢測點志愿者的消息,趙偉華便報了名,下班回家換了身衣服就往嶼后北里大榕樹廣場的核酸檢測點趕。天空飄著小雨,趙偉華把排隊的居民分組往檢測的帳篷里帶,往返一趟又一趟。
從當晚7點忙到次日凌晨2點,趙偉華只坐著休息了十多分鐘。在社區工作人員招呼隨便吃點東西時,他便忙著引導居民,一點也沒感覺餓。離開時,他才隱約感覺肚子餓,帶著一個冷漢堡回家。“作為黨員,這種時刻就應該沖在一線嘛!”趙偉華告訴記者,如果今天社區再招募志愿者,他下班還會去幫忙。“沒通知的話,我下班也會去現場看看還有什么可以幫忙。”趙偉華說。
在結束了第一輪核酸檢測現場的志愿服務后,昨日,官任社區外籍主任助理潘淑娜又忙著為第二輪核酸檢測召集志愿者。“我今天建了個志愿服務群,大概有40名中外志愿者了,明天又要檢測了,我們時刻準備著。”潘淑娜說。
潘淑娜是捷克人,畢業于廈門大學翻譯專業,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來廈已經6年。7月30日下午2點,潘淑娜就直接參與到了社區全員核酸檢測的準備工作中。港龍花園旁帶狀公園檢測點開始檢測后,她協助做好信息錄入;根據貼牌顏色將已集齊10人的居民小組帶至醫護人員檢測處;為外籍人員做好現場翻譯、引導……這一天,她堅持服務到7月31日凌晨3點。當天早上6點,她又到社區報到,投入了新一天的“戰斗”,直到晚上7點才收工。
經歷了連軸轉的兩日高強度工作,潘淑娜卻總說“不累”。“社區里的飲料店、面包店送來了愛心點心,社區里的、非本社區的中外志愿者積極參與現場服務,居民十分配合,很暖心。”昨日下午,潘淑娜向記者分享了社區的最新消息,有家長帶著孩子到社區居委會,向志愿者們捐出了2000元愛心款。(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 廖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