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規模和功能分為區級、鎮(街)級、村(社區)級
●每個點至少有一名醫務人員,配備足夠的生活用品和常用藥
核心提示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城市的應急救災能力,是各種災害來臨時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今年我市為民辦實事30項惠民利民舉措中,納入了提高全市應急救災能力。記者昨日采訪了防汛、地震、氣象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對措施進行了解讀。
聲音
提升城市
應急救援能力
市防汛辦主任陳勇:
相比過去的轉移安置點,避災點的建設更為規范,對被轉移安置的群眾來說,轉移的路線、場所更加明確,被轉移安置期間的生活更加有保障。
下一步防汛部門將抓好避災點生活物資的配備,以及規章制度上墻、指示牌掛牌等工作,監督各避災點制訂各種自然災害的救助預案,明確應急救助步驟和避災點運行程序,全面確保避災點在主汛期到來前投入使用。
自然災害應急避災點
建設數量:700個
進度安排:7月前完成
解讀: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市正在建設全面覆蓋區、鎮(街)、村(社區)的三級自然災害避災網絡。今年主汛期(7月-9月)到來前,全市要建成700個自然災害應急避災點。避災點并非憑空新建一座建筑,而是在原來的防臺風、防汛人員轉移安置點的基礎上,經過篩選后進一步提升改造、完善預案、加強配套、補充物資。全市有760個左右的安置點,大部分經過改造后都將轉為避災點。
自然災害避災點按照規模和功能,分為3級。區級避災點可以轉移安置不少于300人,鎮(街)級避災點容量不小于200人,村(社區)級避災點容量不小于100人。每個區要建設3-4個區級避災點,每個鎮(街道)至少要建設2個鎮級避災點,每個村(社區)要建設1-2個村級避災點。避災點要配套相關生活物資,確保被安置群眾有熱飯吃,有凈水喝,有地方睡覺。此外避災點還要配備消防器材、應急照明設施等。
在軟件方面,避災點要制訂嚴格的管理措施和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救助預案。每個避災點都要明確責任人,確保各項制度落實到位,各種物品整潔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避災點建設還增加了醫療衛生保障措施,依托相關醫療機構,保障被安置群眾的身體健康。這是我省其他城市所沒有的。以海滄區的避災點建設為例,海滄區3個區級避災點的醫療保障工作由海滄醫院負責,各村(居)安置點的醫療保障工作由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當自然災害來臨時,各醫療衛生機構要根據實際轉移人數確定派駐醫務人員,每個安置場所至少配備1名醫務人員,配備常用藥品。
目前我市已經完成了避災點的選址工作,爭取在6月底全面完成700個自然災害應急避災點的建設任務。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建設數量:42處
進度安排:年底前建成
解讀:自然災害應急避災點主要應對的是臺風、暴雨和地質災害,而應急避難場所則主要是針對地震災害建設的。兩者要求不同,建設標準也不一樣。年底前我市要建成42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目前我市已經完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選址工作,正在進行方案設計,主要是利用規模較大的公園、廣場、綠地等空曠處設置應急避難場所。其中思明區13處,湖里區9處,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各5處。根據國家標準,每個避難場所要配套建設供水、供電、廁所、標志、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設施等。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成后,市地震局還將編印《地震應急疏散場所指南》,標明各個疏散場所的位置和到達疏散場所的路線。市民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根據小冊子找到最近的疏散場所。
氣象災害應急信息顯示終端
建設要求:覆蓋全市各村(社區)
進度安排:今年安裝到位
解讀:今年我市各村(社區)都將安裝一個大屏幕,強降雨、臺風、強雷暴等災害性天氣到來前,大屏幕就會用醒目的文字、畫面提醒老百姓趕緊做好準備。這就是氣象災害應急信息顯示終端。
市政府日前發布加強我市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形成精細化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建成覆蓋面廣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實現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到區,精細預報、自動觀測到鎮(街),應急預案、風險調查、科普宣傳、氣象災害信息員到村(居),預警信息到戶,災害防御責任、災情收集到人,全面提高我市氣象災害防御的整體水平。
根據相關要求,大屏幕的規格不小于55×105厘米,要豎立在村(社區)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主要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比如臺風、暴雨、雷電、強降溫、大風,要讓老百姓能直觀地了解災害最新情況。大屏幕還是一個面向村級發布的全方位信息顯示平臺。比如水利部門也可發布水雨情信息,防汛抗旱部門可發布防汛抗旱信息,平時,公安部門可發布社會治安信息,勞動部門可發布招工信息等。
大屏幕顯示系統實施方案還在修改,由各區具體實施,年內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