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與愛同行、以愛筑城。半個多月前“愛心廈門”建設動員大會在鷺島舉行,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實際行動,奉獻愛心、傳遞關懷,為廈門筑起一道愛的彩虹。
新春佳節(jié)將至,即日起,日報記者以新春走基層的方式,再次啟動“家訪”欄目,跟隨黨政機關黨員干部、愛心人士的腳步,走進需要幫助者的家里,講述“走親戚、問冷暖、敘真情、解難題”愛心傳遞的故事,傾聽幫扶對象們描繪美好的新年新愿景。
在愛心人士幫助下,生活更有盼頭了
●出鏡對象
愛心人士:陳建川,集美區(qū)灌口個體勞動者協(xié)會黨支部書記;梁遺祥,集美區(qū)灌口個體勞動者協(xié)會關工委副主任
受助對象:許德興和妻子鄭麗菊一家
家庭住址: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頂許村
●新年心愿
過去一年,我們家多了兩個小孫女,希望未來孫子和孫女們都能健康成長,平安快樂。新一年,希望日子越過越紅火,攤位生意能順順利利。
愛心人士到受助者家送去新年問候。(左起是廈門日報記者、受助者鄭麗菊、受助者許德興、愛心人士陳建川、愛心人士梁遺祥)廈門日報記者黃曉珍攝
廈門網(wǎng)1月19日訊(廈門日報記者林路然)“外面天氣涼,快進來喝茶!”農(nóng)歷小年的前一天,聽說陳建川和梁遺祥要來家里,許德興的妻子鄭麗菊早早在院子外等著,一見到兩位“愛心大叔”,她熱情地招呼他們進屋坐,而在客廳里,許德興燒好了開水,擺好了茶具和椅子。
許德興是聾啞人,他和妻子分工默契,接待的事兒妻子做,泡茶的事他來。陳建川和梁遺祥拎來了大米、油和干貨等,大包小包地送進屋,還將一個滿載吉祥祝福的紅包塞到許德興的手上,許德興不會說話,他用雙手豎起大拇指,用力向前伸,向兩位“愛心大叔”點贊,向他們表達無聲的感謝。
喝著茶,鄭麗菊說起他們的小攤——三十多年前,許德興以四處補鞋配鑰匙為生,攢了點錢后,他們在鳳山廟路租了個店面。“多虧了陳建川他們個協(xié)的幫忙,先幫我們辦了經(jīng)營許可證,然后向部門申請,為我們免除了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后來店租太貴,我們支撐不下去,又幫我們爭取到一個臨時攤位。”鄭麗菊說,這個攤位對他們家來說可是經(jīng)濟支柱。
“生活雖然艱苦,可是他們夫妻倆非常自立自強!”陳建川介紹,許德興一家生活困難,但夫妻倆靠著勤勞的雙手,攜手撐起一個攤位,也撐起了整個家,把三個孩子拉扯大,令人敬佩。
“你看,那是我們小兒子畫的。”鄭麗菊指著墻上一幅油畫驕傲地說。如今,小兒子已經(jīng)成家,靠畫畫的手藝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三個月前剛生了孫女。加上女兒生的孫女,許德興和鄭麗菊去年一下多了兩個小寶寶,家里更熱鬧了。
許德興和鄭麗菊把陳建川和梁遺祥帶到院子里,這里種著大白菜、高麗菜、茼蒿菜等各式蔬菜,還圈養(yǎng)了十多只雞鴨和一只兔子……家中的一切被這對夫妻倆收拾得干干凈凈、打理得井井有條。“那是我們剛種下的火龍果,為了給小孫女多補充點營養(yǎng)。”鄭麗菊比畫著墻邊一棵果苗,笑著說。
門上貼著“新春大吉”,屋里掛著紅色中國結(jié),新春的腳步越發(fā)近了,許家的年味也越發(fā)濃烈起來。鄭麗菊告訴陳建川和梁遺祥,孩子們都還在外面忙碌,要到臘月二十八左右才回家來。到時,她要多買些豬肉,包五香、做肉丸,還要宰幾只雞鴨來。
“過年的時候,你們要過來一起吃呀!”鄭麗菊高興地邀請著陳建川和梁遺祥兩名愛心人。
被老師們的熱心感動,眼眶濕潤了
●出鏡對象
愛心人士:廈門市蓮龍小學黨支部書記蔡長梅;廈門市蓮龍小學副校長葉明治等一行
受助對象:黃羨珠一家
家庭住址:思明區(qū)嘉蓮街道龍山社區(qū)匯盛花園
●新年心愿
黃羨珠:希望全家人平平安安,大女兒小瑩學習進步,街道援殘“奔小康”文創(chuàng)項目“閩南紅磚雕”名氣傳得更遠,銷路更好。在愛心人士的支持下,我也靠自己雙手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在廈門日報記者見證下,黃羨珠一家和蓮龍小學黨支部結(jié)成“親戚”。圖片人物從左到右依次為:廈門日報記者、蓮龍小學黨支部支委解麗麗、黃羨珠、蓮龍小學黨支部書記蔡長梅、蓮龍小學副校長葉明治。廈門日報記者張奇輝攝
廈門網(wǎng)1月19日訊(廈門日報記者吳燕如、通訊員吳志嬌)“老師來啦!”看到熟悉的面孔向自己家里走來,7歲的小瑩興奮地喊道。14日傍晚5時40分許,嘉蓮街道龍山社區(qū)匯盛花園,在女兒的期盼中,黃羨珠一家迎來了與他們結(jié)對的“親人”——蓮龍小學黨支部。
原本不大的客廳立馬熱鬧起來,小瑩接過老師給的文具和玩具,高興地和妹妹玩去了。媽媽黃羨珠看到還有很多年貨,直說:“謝謝。”這時,蓮龍小學副校長葉明治拿來一個“福”字往陽臺門上貼,“這是我們老師自己寫的,還有一對春聯(lián)。”
看著“親人們”在家里忙碌的樣子,現(xiàn)場的氣氛讓黃羨珠眼眶有點濕潤,學校黨支部書記蔡長梅連連說道,“不用客氣,以后我們就是自家人,有什么需求盡管說。”
黃羨珠身體殘疾,父母身體也不好,家中還有兩個女兒,小瑩是蓮龍小學二年級學生。這一大家子人擠在兩房的公房里,靠著政策補助和黃羨珠做手工,艱難地維系著日常生活。
這些結(jié)對的“親人”,黃羨珠已經(jīng)十分熟悉,“平常學校就很照顧我們,老師給小瑩輔導功課作業(yè),班級家委也給予我們很多幫助。小瑩現(xiàn)在也變得越來越開朗,喜歡和同學一起玩。”
延續(xù)幫扶情誼結(jié)成“親人”,學校黨支部十分重視。蔡長梅介紹,黨支部發(fā)起并設立了愛心基金,幾天就募捐了11860元。今后每個月將給予黃羨珠一家800元的生活費補貼,一直資助到小瑩小學畢業(yè)。當天,黨支部也帶來了第一個月的愛心基金。蔡長梅還自掏腰包又給了“紅包”。
大家的愛心讓黃羨珠格外感慨,她拿出一塊“鼓浪嶼鄭成功雕像”的“閩南紅磚雕”說,“我在努力學習磚雕技藝,為孩子樹立榜樣,也靠自己雙手多賺點錢。”雖然腿腳不便,但是黃羨珠加入嘉蓮街道特色援殘“奔小康”文創(chuàng)項目“閩南紅磚雕”,才學習3個多月,就進入狀態(tài)。她笑著說,“就是做久了,胳膊酸,但是完成作品后很有成就感,特別是賣出去了,還能有收益。我已經(jīng)賺了1200多塊了。”
感恩的黃羨珠還主動回報社會,趁著暑假,她去社區(qū)教孩子紅磚雕技藝。 “世上還是好人多。”黃羨珠說,在龍山社區(qū)的幫助下已申請到了保障性租賃房,正等著選房,她憧憬著,新一年能搬進保障性租賃房,靠自己的“紅磚雕”手藝賺來更多錢,讓日子越來越好。